“二十三,吃糖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堆麦谷……三十晚上坐一宿。” 春节的歌谣在街道上唱响。温暖,热闹,惺忪中瞅见窗外小鸟在吟唱。
外婆的细碎步伐,踩一地春节的歌谣温暖的大手轻抚着我,我本想在些许寒意的晨风中再赖会床,可春节的歌谣已在外婆的腔中唱响。睡意变在那清爽之中忽而散去。
春节的热闹先是灯笼的红。透明的外皮里放着一颗红宝石,不俗不土,原始,火热,外婆的灯笼是手工制作,从剪纸到穿线再到拼装都是亲自做。我去看那胭脂红的纸,被染的如上了一夜的红色颜料,透亮,火热,又如美人口上的热烈红唇。
我最着迷的还是外婆做灯笼的过程。首先登录的股价规定了灯笼的样子,外婆一般用硬实细长的竹子。 拿出一截,一折,一翻,一粘,骨架便做好了。接着开始做灯面,将先做好的红纸绕着架子缠一圈,便成了。从一些布料上剪下大红福字,用胶水紧紧的粘在上面,一个又大又红的手工灯笼便做好了。我捧起来细细的看,越看越喜欢。
到了夜晚找一处空地,挂上着红红火火的灯笼。一按开关,便亮了起来,那灯笼红红火火热闹极了,春节的歌谣在灯笼中唱响,这是它最贴切的唱腔。
我在春节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外婆却日渐白头。长大后我见过商场里的小串灯,各种形状的彩灯,却都不及外婆的灯笼原始。后来也见过五颜六色的转灯,两个成一串的金鱼灯,却都不及外婆灯笼上大红字热闹。
春节的歌谣又响起,外婆灯笼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真实,文笔优美,情感细腻。文章描写外婆做的灯笼,描写外婆做灯笼时的动作。语言最后表达对外婆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