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三年级 叙事 693字
2023-01-31 21:31:40

我们常说要知行合一,然而,究竟什么是知,什么是行?

知,不是自大自傲的自以为是,而是对事理的深入理解、对真理的共鸣。我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获取知识,可事实上,我们真的获得了知识吗?

当知识变为商品,变得廉价,或者只是社会的近视率上升,我们会有人人都是行内人的错觉。然而可悲的是,恰恰是在这个贩卖知识的时代,我们的音乐家失去了知识,变为了歌手,我们的作家失去了知识,变为了公众号,我们的思想家失去了知识,变成了段子手,无数普通人却摇身一变,变成了金光闪闪的专家。

究其原因,是对知识的敬畏心的缺失。

我们的知识,探索生命奥秘便叫生物,研究万物本性便是化学,追问事物道理即为物理。纸上的一笔一划下是厚厚的时间,是无数凝视的眼。如某位作家所说,"当我想要描写一棵树时,我会一直凝望它,直到它变得和别人不同为止",要获得启发、灵感、抑或是真理,恐怕少不了这样的凝视,要从中汲取别人的知识,自然要更加敬畏了。

那么,知识本身的产业链已经足够完整,“行"又有什么用呢?哲学家不就是空想出来的吗?我们做工业题也没要求自己去验毒啊?

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真理是实践出来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被称作真理。

这里就必须提到余秋雨。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成就无两,他为寻找百年儒学跑藏书阁,为寻一句诗踏进阳关大漠,为寻找文化的密码,足迹遍布各个大洲,书籍换了一部又一部,他却永远是同一幅研读的姿态。有人问他,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究竟哪个更重要?

先生道,没有哪个更重要,读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我想,知与行,或许本身就是一体的吧,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当穿过阴翳的手指贴上树干,便是新一轮,蓬勃向上的生长。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具体。为了更好地介绍事物,作者不仅娴熟、准确地运用了说明方法,还选取了平实的语言风格,文章严谨、朴实,清晰、流畅,很有吸引力。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前做了充足的资料收集和观察积累。文章主题独特,介绍详尽,引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