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噼啪啪几声炮仗声过后,新年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家乡安徽以特产黄酒出名,却殊不知当地人还有其他的特殊风俗及美食。作为安徽的省政府,合肥,自然更是独树一帜。每年春节,我即使身处异乡,也始终不忘那独特的习俗。
首先是准备。准备是在年三十之前的,购年货,做圆子,蒸年糕。我最爱的是那糯米圆子,由名可知,是用糯米做的圆丸。母亲和外婆总是一块儿待在厨房,双手灵巧地从装满熟糯米的盆子里抓满一掌,拌上生姜末,放进碟子里备炸。但我有妙计,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抓上炸好的两三个放进口袋里,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偷偷吃。不知为什么,餐桌上的总是没有偷来的香。几年过去了,我不再偷了,但总是念着那时米圆的味道。
大年三十这天要来人,年前年后都很忙,这就便宜了我们孩子了,这时没人管,可以肆无忌惮地疯玩,因此在安徽的街道上,经常能看见一群孩子放着二踢脚、小蜜蜂,噼噼啪啪的,好不热闹。
终于到了三十这天晚上,能吃上热喷喷的年夜饭了,但在这之前,却还要祭祖。大人们准备两桌菜,一桌是活人吃的,一桌是老祖宗吃的。老祖宗那桌是不能碰的。中华自古尊老,自然是年岁更大的老祖宗先吃。一张八仙桌,十二只瓷花碗,十二只小巧的玻璃杯,十二双精致的木筷子,摆上八道菜。小孩子在老祖宗吃饭之前要对着八仙桌磕头,砰砰几个响头过后,便要躲到房间里去的——不能打扰长辈们。当时有一种说法,十二岁以下的孩子若是在老祖宗吃饭时头戴笆斗钻到桌子下,是可以摸到老祖宗的脚的。是否属实不知,因为我从未实践过。倒不是因为我胆小,只是觉得这样不很尊敬,现在想想也倒为遗憾。
老祖宗吃完,方能把菜收下。但事情未了,我们还要将他们送回“家”去。于是几个大人在门口放起了鞭炮,算是送完了。接着外公端着三菜一碗筷去了长地(打谷场),这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亡灵的。繁杂的礼节终于过去,可以享团圆饭了吧?
过年是喜庆的,却仍为复杂,但无论如何这几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自由无拘束的,比禁锢在书房中要好得多,于是便也天天念起年来了。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文章叙述有条理性,春节的年味体现出来了,文章也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