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喜欢。”母亲淡淡地说。
淡淡的话语,正如眼前这一碗淡淡的粥,母亲喝了半辈子,也喜欢了半辈子。这味道亦如这座淡淡的城市,淡淡的长巷,淡淡的香樟,淡而又不失人情味的乡间邻里。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甚至是平凡。以至于当我诧异于这一碗毫无味道的粥时,母亲竟用如此简单精炼的语言回答我。
“粥是我们苏州人的灵魂。”母亲曾这样告诉我。
母亲喜欢喝粥,源于她有一颗平静地心。母亲为人处事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父亲常对我说日子久了才能读懂她。
但我依然不理解,看着眼前我丰盛的早餐,又顾对面母亲默默喝粥的样子,我实在不解。每天六点,母亲准时起床,她总是帮我轻掩房门,然后轻手轻脚在厨房为全家熬粥。待我起床时,母亲已经坐在餐桌前静候着我了。
喝粥时母亲什么也不放,而那一碟碟精致的小菜,她都留给我享用,母亲会一直把粥喝干净,直到整个碗如同刚洗过那样,她说这是习惯。
有时候,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碗粥,只是一碗干净又无味的粥。
于是那个星期天,天蒙蒙亮,我就醒来,然后帮母亲合上了房门,蹑手蹑脚地进了厨房。
打开米罐,沁入口鼻的是一股淡淡而悠长的香味,这种香味简单而富有魔力,能够一直流进你的胸腔,直到你仿佛被她浸洗过一般。她似乎有一双轻柔地手,把我拉去那个简单、平淡的年代--袅袅的炊烟萦绕在暮霭晚钟中,幽深的弄堂里回荡着一曲悦耳动听的歌,家门前白发的人轻摇黑色的扇,清澄的黄昏氤氲着静谧的小桥,蜿蜒的小河潺潺地流向远方……
所有的喧嚣都随之融化,我仿佛着了魔,恋上了这芬芳的稻香。
先淘米,用清水缓缓冲刷,轻轻揉一揉,米粒越来越清亮,洁白剔透,仿佛清晨刚刚诞生的露珠。放进乌黑的陶罐,再用清水浸没米粒。母亲一直说“水需泛起涟漪,汤才会不浓不淡”。拧开小火,蓝色的火焰跳着轻盈的舞步,我静静地守候在陶罐前,如守一个陌生的故人。陶罐乌黑清亮,被母亲擦拭地泛出幽幽地暗光,这是母亲最心爱的食器。很快,粥就煮沸了,我赶紧掀开盖子,学着母亲用一根竹筷支在盖子下,这样汤就不会溢出,火再拧小些,继续守候在陶罐前,渐渐粥的清香溢出来,我仿佛看到母亲每日清晨守候在这里,静默等待粥香的那一幕……
啜一口米粥,是平凡的味道。再轻抿一下,萦绕在心间的是深远淡雅的味道。这淡淡的感觉母亲只因喜欢,儿子却不曾理解。
豁然,醒悟,这味道并不遥远,她一直在我身畔弥漫,那是母亲的味道。母亲就似一碗淡淡的粥,平凡而又温情;母亲仿佛就是一碗淡淡的粥,简单而又深刻;母亲是一碗淡淡的粥,一经品尝便会爱不释手。
只因喜欢,不必一个勉强的理由,更无需一个造作的借口,尝一口就足够。
正如母亲是那一碗淡淡的粥,我会永久地珍藏。若哪一天不慎遗落我会泣不成声,因为她已占据我整颗心,我无法放手。
母亲准时地醒过来,她仍旧帮我掩上房门,然后步入厨房。突兀地看见餐桌上两碗热气绕绕的粥时,母亲愣住了。
我露出浅浅的微笑,呈上一双竹筷,“只因喜欢。”
教师点评:文章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文笔流畅,情感饱满。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