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对《三国演义》中的“头号奸臣”孟德君很熟悉吧,这哥们靠罗贯中一书成名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古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曹操出名之后也带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哥们名声臭了!许多人对曹操的第一印象估计是野心勃勃、乱臣贼子、杀人入麻、陷害忠良、老奸巨猾。可是我认为大家误会曹操了,下面我要用大量的史实来为曹操正名!
曹操小时候,养父曹嵩因为政务很忙便让曹操一个叔父来看管他也许这位叔父嫉妒曹操才能吧,便有事儿没事儿,专挑曹操的错。曹操是谁?治世之能臣。怎么能让这小子骑在头上?于是便有一天假装中风,那位叔父便慌慌忙忙的找曹操的父亲曹嵩报告。曹嵩急忙赶来时,看见曹操在那里好好的像个没事儿人似的。便问曹操这是什么回事,曹操说:“我也不知道。曹嵩因为这事耽误了许多政务,于是再也不相信这个叔父了。这能说明曹操的老奸巨猾吗?不这恰恰说明了曹操的智慧和不甘被别人欺负的王者气概!
曹操早年当过京门位的七品小官,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官小而趋炎附势,也并不因为自己的官小而忘了自己的职责。他刚走马上位便让下人制造了五色棒,准备痛打那些违法的人。何蹇的叔父这个仗着自己的侄儿是“十常待”便鱼肉百姓的老流氓。这天他刚出城门去干坏事,便被曹操逮个正着。曹操早就知道他的恶行,便用五色棒将他打死。难道这不能说明曹操的正直吗?
在董卓上废皇帝,中斩百官,下屠平民,放肆的不得了司徒王允欲刺董卓为民除害时东汉那些皇亲国戚,忠臣都跑哪儿去了?为什么是乱臣贼子曹操去刺董卓。刺杀董卓失败后,又是“乱臣贼子”曹操发表檄文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董卓东弃洛阳,逃往长安。为什么又是“乱臣贼子。”曹操单独去追伐董卓。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曹操不是乱臣贼子嘛?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任人唯亲,打击异己,致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民实在忍受不了啦,便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黄巾起义平定后便陷入了州牧割据的混乱局面,而东汉的最高统治者刘协,幼被董卓所胁,少被郭,李二人所欺。堂堂皇帝九五之尊,经常狼狈到东渡黄河,投靠曹操,可见其何等无能。让这样无能的皇帝,统治者混乱的国家,会给人民带来什么后果呢?而这时治世之能臣曹操,便担当起了一统天下的大任。他北平袁绍,西定马腾、张鲁,南征刘表,结束了中国北方混乱局面。这难道不是曹操的一大历史功绩吗?,所以将野心勃勃的也改为雄,再用在曹操的身上就很恰当了。
说曹操陷害忠良,那简直子虚乌有!虽说曹操杀了杨修,但这是杨修恃才自傲自己作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听说许攸来投奔自己慌得连鞋都没穿就跑出去迎最终打赢了官渡之战。曹操在究州礼贤下士,“鬼才”郭嘉、刘乾、荀彧等一大批名士来投靠。这难道不能说明曹操知人善用吗?
关于曹操杀人如麻,估计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全家那一段。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慌忙逃窜。而这时吕伯奢这时请曹操喝酒,其居心我们很难知道。况且《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一段是不是罗贯中加上的,我们也很难知道。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伯奢兄你先牺牲一下啦。
其实历史给了曹孙刘三家很高的评价,但小说终归比历史有普及性。所以曹操便稀里糊涂的背了一身的骂名,真是吃尽了哑巴亏。呜呼,孟德兄你真冤哉!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