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腊月像是感受到了冬气息,踏着时令的步伐压厌茬而来。进了腊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腊八节。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首久违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一碗腊八粥最能满足味蕾的需求,也在食欲的满足中抚慰人心。
据传说,自先秦时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习俗。唐宋时期,腊八节便有了喝粥一说。熬制腊八粥,锅里一般会放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黄豆、豇豆、黑豆、花生米等食材。经过小火慢熬细煮,一股绝不同于平常的周相便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一只细嫩的小手撩拔敏感的嗅觉,让人不自觉地舍得生津。
这样香甜的粥放在平时是喝不到的,或许这也是人们为它冠以“腊八粥”这个名字的故吧。孩子的小时候,每逢熬制腊八粥,我都要搬个板凳,静静地蹲坐在厨房,听那些食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唱歌。等到粥熬好了,母亲掀开锅盖,乳白色的水气瞬间冲上高高的屋顶。母亲俯身吹散弥漫的水汽,粘稠的腊八粥五颜六色,让人忍不住揉搓这冻僵的双手,把那种独属于自己的食物咬到碗里,吃进嘴里,流入胃里。
这些不同品种的豆子是庄稼人一年的辛勤付出,也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秋收的季节,伴随着镰刀的收割、烈日的暴晒、石磙的碾压,一捧捧子粒饱满的豆子谷物被装进了编织袋,填满了大大的谷仓。指导参加腊八节“选秀”时,这些豆子被精挑细选,奔赴下一场更加盛大的节日盛宴。当这些“胜出者”集中在碗里被淘洗时,恰似冥冥中早已安排好的排列组合,不过经过彩排便匆匆上扬。
那口炉火上逐渐沸腾的锅,便是它们的“舞台”。在腊八主题的盛宴中炙热的炉火是跳跃的“气氛组”,冒着气泡的沸水是忙碌的“总导演”,让“主角们”在不断升温中开始了生命的狂欢。你挽着我的胳膊,我顶着你的双脚,翻滚间吸收着滚烫的热度。一段时间后,那些吸足了水分的豆子汗水淋淋中敞开了羞涩的外衣。追逐着、欢笑着,散发着骨子里自带的芬芳。这场狂欢的主角们仿佛听到了使命的召唤,拥挤中其声呤唱赞美阳光和雨露的诗歌。
这是食材间巧妙融合的过程。也是经受时间考验的浴火涅槃。火候和时间掌控了这锅粥满意度。熬的时间短,味道不会充分挥发出来;火过于大时,“拔苗助长”又怎能对得起春种秋收的辛苦。这一锅色香俱全的腊八粥熬制完成,在撒上一把蔗糖,甘甜的滋味便是圆满。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品尝者腊八粥,感悟食物中蕴含的关于时间的磨练和阅历的考验,年的气氛就这样浓郁起来。岁月轮转,周而复始,经历了关于耐心和用心的考验,这份腊八粥便有了新的寓意,也有了对春暖花开的期盼。
恰当的时间和关键的火候成就了腊八粥,那是一场关于生长的梦。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取材真实,语言生动,立意深刻,情感真切。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