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文化

三年级 叙事 1100字
2022-12-25 18:27:15

但凡是听见过那老头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地扯着嗓子唱京剧的场景的人,都是去过北京胡同的人。胡同里有些什么呢?无非是一群老北京人悠悠闲闲的享乐,看到的也只不过是一条长巷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嘛?但是你走进去时那种强烈的气氛归属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就是胡同里的文化对你的吸引。

胡同为啥叫胡同呢?咱们听着别扭,可放在元朝,这就是当年的流行语。元朝都城设在大都,即北京城,蒙古人们可把北京改造了一番,燕京芜尘一跃成为世界大都市,街巷也被蒙古人用他们的语言叫成了胡同。北京自古以来就是缺水之地,境内海河水量太少,临渤海也少雨,修了隋朝大运河也不容乐观,所以北京城区都以水井为中心,一条胡同一口井,一口井养一胡同人。胡同里有汉人、蒙人,还有关外的女真等族人,但总是住在同一个胡同里,民族交融在元朝达到了顶峰,这胡同真是有种“胡人一同”的意味。

明朝之后,成祖朱棣把都城北迁到北京,拒绝了江南好景,留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一段佳话,也使胡同的命脉得以延续。那时候,全京师有六千多条胡同,俯瞰之下如同北京的血管一样,纵横交错。北京人对胡同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老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是胡同,生活娱乐的场所是胡同,一生中的生老病死,婚延病故都在胡同里。胡同就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印记。北京人们自然也喜欢热闹,把胡同建在闹市区,奇怪的是它的并不喧嚣,可谓闹中取静。明清两代之中,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基本形成,已没有什么民族偏见、分岐,胡同里的人们亲如一家,邻里融洽,这也正是胡同那归属感的来源。

我少年时尚也在胡同里走过。那胡同名叫“皇泽胡同”,听了名儿便知准是哪个老皇帝微服私访时大驾光临而来的。胡同里倒也没什么关于皇帝的事儿,一路都是四合院标准的四房一庭,庭中都是一棵树,大概都是百年的老长辈了。过了这条胡同的老街,新街上就是一些饭馆,琳琅满目的,不过是没有所谓的“仿膳”。你会发现,这胡同里真没太多新鲜东西,但就是这种老,有老北京人颇富腔调的话语,有北京古老的小吃美食,恰恰看不见那高楼大厦,这就是古代中国的韵味重现。

现在若去北京胡同里走走,那种氛围是仍然存在的。灰墙黑瓦上的磨痕不知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胡同里或许干涸的枯井不知是几代人的血脉相承。当人们奋力在人群中想要脱颖而出时,当人们在北漂之中谋求幸福时,胡同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在胡同里买个煎饼果子,听听二胡,看看京剧,在沙杨树旁坐着沐浴和风,这是北京的灵魂。胡同保留至今,没被高楼取代,只因那时代的记忆,历史的波澜,人文的故事,文化的底蕴,都是不可摒弃的东西。行走在胡同之中,春风荡漾,天子城门北望,簌簌秋叶响。记帝君,怀先史,不落千年文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