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里的文化

三年级 叙事 878字
2022-12-25 18:21:17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及至弟子挹水而注之,虚则欹,满则覆,唯中则正。欹器虽小,文化之意却深蕴宥坐之处。我辈当传承欹器的文化内涵,以积累安身,以谦敬定魄,以内省正心,从而神闲气静,智深勇沉,在人生路上中正平和地前行。

莫学浮萍漂水面,要学莲藕扎根深。“虚则欹”反映踏实笃行的积累文化。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学无术、肚里空空,就只能歪斜晃荡,不能自立;只有不断积累、掌握知识,才能有立身之本,站直行稳。且看宋濂幼时嗜学,于数九寒冬笔录群书,以圣贤之理充实己身,为日后成就奠定根基;再观孔子学无止境,于天命之年韦编三绝,以不断积累夯实自我,即便暮年仍存炳烛之明。《礼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器之虚欹,在于胸无点墨之患难;同样,人之进学,在于工夫有常之渐进。唯有明心知养,力行求至,方可得自明之诚,栉风沐雨而岿然不动,建立起静定宽缓的进德之基。

谦谦君子温如玉,卑以自牧气宽舒。“满则覆”折射敦厚虚静的谦敬文化。自高则必危,自满则必溢,伐矜好专、恃才傲物,最终只能落得满盘皆输的下场;只有朴而镇浮、静而御躁,方可有处世之能,无怠无荒。许攸献计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便自矜其功,目中无人,招致杀身之祸;反观蔺相如官拜上卿后面对廉颇的恶语,泰而不骄,谦逊有礼,最终书就将相和的传奇。孔子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器之翻覆,暗合满招损、谦受益之理;同样,人之处世,当敬以持己、谦以接人,自然恭则物服、悫则有成。持满之道,抑而损之,是故达理乐天而不竞,内充退逊而不矜,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处世接物如春风和煦。

当如曾子日三省,更为张公加半思。“中则正”体现反躬自思的内省文化。鲁桓公将欹器置于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我们也应当注意端正内心的“欹器”,时刻检视改进自我的行为。周处幼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却因自省改过自新,浪子回头,成就一代名臣;邹忌贵为相国,不因他人的赞美沾沾自喜,而是多次反省,得出直言不易的至理,齐国就此而兴。朱熹有言:“君子之遇艰阻,必思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于虚欹时,自省是自强不息的动力,助推我们站得牢固、扬眉吐气;于满覆时,自省是戒骄戒躁的良方,提醒我们居安思危、与时俱进。

踏遍人生之路,欹器所蕴的文化如燃犀照夜,指引方向;穿过悠悠春秋,欹器所蕴的文化如长明灯火,万古恒常。我辈自当传承欹器的文化内涵,以积累之才、谦敬之德、内省之功行稳致远,成为时代的真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