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了唐诗。对于背诗这件事,我从最初的抵触、不情愿到现在的渐渐陶醉其中,唐诗的光芒一点一点照进我的内心,让我情不自禁地靠近、靠近乃至拥抱于它......
迈入唐诗的殿堂,细细品味斟酌,不仅能够了解诗人的思想,也能探究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诗词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从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了解到只有勤奋与刻苦才是攀登知识高峰唯一的捷径;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了解到真正的好友无论相隔多远,心与心的距离总是彼此临近;也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品味出人生只有不断的向上进取,才能高瞻远瞩这一朴素哲理。
唐诗就像一壶老酒,引黄河之水,采楚国花香,吸日月精华,贯天地气势,再蘸上几滴国破家亡的泪水,加上漫步田园悠然自得的心境,用贵妃纤细之手,将其埋入土中,还不忘撒上几片桃花瓣。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再将这壶老酒挖出,小心翼翼地捧入手中,打开盖子便有一袭清香扑鼻,轻轻抿一小口,这老酒的悲伤与妻凉中也带有几分惬意,咽下肚中,那后味儿仍使人意犹未尽,让人酣睡......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不同时期的唐诗也能反映出唐朝的发展变化。诗圣杜甫的诗歌忠实的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安史之乱”让唐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和损失。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述了当初长安的战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抒发了杜甫对于长安沦陷的伤感,不禁泪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体现了杜甫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我喜欢杜甫习惯通过描写意境,由隐到显,在景与情的变化中抒发自己爱国之情,感人至极。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他的《塞上听吹笛》描写边塞将士们的生活,优美的诗境传达着军人们思念故乡但也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决心。还有诗仙李白,一首《春夜洛城闻笛》不仅描写了盛唐繁荣的景象,也暗含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就是唐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短短几句话便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出人生哲理。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对文化知识的探究,越来越多诗词的深层意思将被揭穿开来,作为学生的我,也要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品读更多古诗,品味那些让人意犹未尽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