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五年级端午节时,我们班上集体包了一次怪味粽,这都是因为我的引导。
“这个!诶,还有这个!这就是我想要的,嘿嘿,这个也可以试一试嘛。”我一大早起来兴高采烈地在家里翻起了食材,为了能包出创新美味的粽子,我把家里所有能包进粽子里的食材都塞进了书包。水果、蔬菜、香肠......书包几乎都要被塞满了,就连弟弟手中的苹果也不放过。当我收集完食材后,急忙背上书包,对着一脸疑惑的妈妈说:“我去上学啦,这周的课外活动,我们班要包粽子啦!”说完,便冲出家门。
来到学校,包粽子那节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终于到了你们期待已久的课外活动时间。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包粽子。”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在动手之前,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你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呀?”老师故意问道。“我!我!我!”班上同学非常积极,都举手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例外。老师点到了我,我信心满满地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师说:“没错!屈原跳入汨罗江之后,老百姓就用楝树叶包上饭团,缠上五彩的丝线扔到江里,好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咬屈原。这种饭团后来就演变成了粽子,因为端午节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到来了,虫蛇鼠蚁都会出动,古人们就在家门口挂菖蒲、艾草,在身上佩戴香囊,喝雄黄酒,放雄黄炮等等,这些都能够起到驱虫的作用。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习俗,它们可都是咱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必须要好好了解才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老师开始教我们包粽子了,“看看老师是怎么包粽子的吧!”老师拿起两片粽叶,卷成一个不漏洞的筒,舀一勺糯米,两颗蜜枣,再盖一层糯米,接着包起来缠上丝线即可。材料已发在我们桌子上,老师便出去有事了。
当我一上手包粽子时,没想到包粽子这种事情比看起来难多了!第一步就好难啊,粽叶卷不好怎么办?我的创意粽子做不成啦!我看了看同桌,发现她包的粽子非常漂亮,便让她教我包粽子,她同意了。当她教到放馅儿的那一步时,我让她等等,拿出书包里的一个哈密瓜,让她包进去,可她却认为这样成了怪味粽子了。此时,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站出来说:“我支持这种怪味粽子!”于是,班上同学都把自己身上的零食拿了出来包粽子。
粽子包好后,食堂阿姨把粽子煮熟,接下来就是吃粽子时间了!由于这些粽子长得都差不多,所以谁也不知道会吃出来什么馅儿。当大家吃了粽子后,都觉得这些粽子很难吃,便跟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今天的粽子加入了同学们的创意,是很特别的。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不是每一次创新都能得到好的结果。就像这些怪味粽,不是每一个都好吃,但是呢,你们的勇敢尝试与不走寻常路是最重要的。而创新的代价就是这些粽子请务必都吃完,不许浪费粮食,特别是我们的创意大师。”哎,最后这些剩下的粽子都被我给带回家了,同学们都不要。我以后再也不敢包什么创新粽子了!明明就是些怪味粽子。
教师点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怪味粽子的来历,小作者也从中意识到创新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