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就在政和路,路的两旁种满了参天的无患子,衬得这路愈窄、愈矮小。出了家门,顺着停车场边的小道向前走,不到一百米就走到了鸣远路,这条路与政和路相比要宽一些,乌黑的柏油马路闪闪发亮,路两侧种的是梧桐。
小时候就和表姐住在政和路,在温岭方言里“政和路”听上去就像是“金葫芦”,同学问起我住哪儿,我便笑着和他们闹着玩儿:“我住‘金葫芦’!”
从“金葫芦”一路走到鸣远路,两旁高大的无患子和梧桐树,叶子密密匝匝,走在这样的路上,上学、放学成了一种幸福。爸爸呼哧呼哧地蹬着那辆笨重的老式自行车,我安稳地坐在后面,听着车轮滑过路面“嗞啦——”一声,听着风吹过叶子的“沙沙”声。车子骑到鸣远路了,我下车,背好书包连蹦带跳地跑进小学。即便是下雨刮风,该来的生活它永不缺席。
秋天了,小姨生了表弟,表姐一家便住回到他们自己的房子。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大人将大包小包塞进车子后备箱。阳光很好,即使是在秋天,听着后备箱关闭的声音,我竟不愿意抬起头来目送车子驶去,将脑袋伏进臂弯,心底无端掠过一丝怅然。晚上居然没睡好,听不见楼上表姐咚咚咚的脚步声。我爬上四楼姐姐的房间——她的房间比我的小了一些,我拉开窗帘,打开窗户,低头看着政和路,但只能看见无患子金黄色的叶,叶间结出了果,很像桂圆,但不能吃。橘黄的路灯孤独地立在小路的交接处。我想起也是这样一个初秋,我和表姐走着到学校去,她手里握着一把蓝莓,她把蓝莓抛到空中,然后灵巧地用嘴接住。“你不怕被呛死啊?!”我们两个放肆地大笑着,推推搡搡,引得过路行人回头看。绿叶已被浸染成金黄,醉在夕阳中,在这个秋天里熠熠生辉。
五年级的时候我转学了,没有再住外婆家。这似乎给了我些许安慰,有新的东西在引领着我,我很少想念政和路。偶尔一两个周末,一家人回政和路看看外婆,每次我都会像蚂蚁搬家似的带走几件东西——反正也不住这里了啊。路边的公园翻新了,从前两姐妹抢着玩的“跑步机”也没了,停车场现在不让人进,只准停车。我把头埋进饭碗里,听着外婆的絮絮叨叨、表弟的大声嚷嚷,后院有野猫叫春的声音,令全家人皱起眉头。我放下筷子,走出门外,坐在无患子树下,呆呆地望着政和路。学业一天天繁重,竞争更加激烈,从未有过的寂静围绕在身旁。
表姐上初二、我上初一、外婆上杭州。“我想回政和路去。”我突然跟父亲提起。“去那儿干吗?连个人都没有。”他疑惑地看我,我别过头去“我……我……要找东西。”“什么东西啊?”“跟你没关系。”
再一次,我站在政和路上,明亮的路灯下,可以看见无患子本来的绿色。毕竟是令我熟悉的、陌生的,我仿佛又变成那个曾经的我,拉着姊妹的手跑向学校、跑去捡滚落到路面上的球。看着如流水般形形色色穿过政和路的人们,我知道我始终是我,我心里始终有这儿,我寻觅着找到那个自己,那段无声无息流过指尖的童年岁月……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取材真实,语言生动,情感真切。作者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对景物做了介绍,营造了空间感,让文章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景物及其特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重点突出。作者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风景之中,文章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