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独自游览静海寺。站在静海寺门口,我一下愣住了。这就是静海寺吗?没有人影,没有声音,整个静海寺充斥着逼人的寒气。
可它太寂静了,寂静得孤独而冷清。这是大年初三,街上车水马龙,大家衣着光鲜,脸上满是笑容,整条大街成了如此热闹的世界,充满喜庆气氛。
而静海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从静海寺的一位工作人员口中,我知道了自己是三天来他接待的第一个参观者。
昔日的静海寺已经不在,现在的静海寺是为了让人们记住那历史上曾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而重新修建的。树影婆娑的假山、精心设计的小桥流水,还有仿古的亭台楼阁,都于古色古香中透出一丝寂寞。我沿着走廊走过一个个展厅,寻找历史的影子。虎门销烟的画卷色彩已经黯淡;侵略者的照片充满了骄横霸道;《南京条约》的全文则用大字刻出,绕墙一圈,读来让人惊心动魄、义愤填膺。那一幅幅历史图片在幽暗的灯光下像虚贴在空气中的剪影,我,竟然成了展厅里唯一的动景,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做伴。
我走近那口用青铜浇铸的警世钟。在黄昏的余晖中,它散发着沉重的青黑色的光。我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摩着这口闻名遐迩的钟。钟上凸现的文字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用手敲敲它,它发出了略显沉闷的“嗡——”声。自从1997年7月1日零时被敲响过一次之后,它就一直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它会再次发出那振聋发聩的响声呢?每年春节,都少不了敲钟、听钟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静海寺敲钟,以警世钟的钟声迎接新年呢?
我忽然嘲笑起自己的“迂”来。人们大都是喜欢欢乐的,没几个人愿意沉湎于对苦难的回忆中,尤其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可是,我们是一个有太多苦难历史的民族,现在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仍受人欺侮。我们要时常回顾苦难,用苦难来警醒、教育自己发愤图强。如果我们真的对苦难历史健忘的话,不要说一个警世钟,就是有一千个、一万个警世钟又有什么用呢?警世钟,应该建造在每个人的心里。
当我缓步走出静海寺,天色已微微地暗了下来。我在门口止住了脚步,回头又看了寂静的静海寺一眼。此时,我的耳畔轰然响起了警世钟那沉郁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