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便追,何惧?
身着了一件黛蓝色彩绘的汉服,微含着笑意,缀着牡丹的发簪卷起墨色的青丝。这就是对它的第一印象,这也是我梦想中自己的样子。以梦为马:当时一颗年幼的心,就这样被古筝塞满。梦虽遥远,可我要奔跑,努力追赶。
然而,最近的这首《战台风》却难倒了我这位“小古筝家”。把古筝置于古筝架上,端坐,抬手,弹拨。不知道为啥,我总觉得这样的乐曲少了点什么, 是技巧?是意境?我自己也陷入迷茫。窗外,细雨蒙蒙,灰黑一片。学习古筝六年有余,曾苦练技巧,曾苦学乐理,但到了《战台风》,不管如何苦练,总是无法充分表达出那份磅礴的气势,我既焦躁又茫然。
那一夜,无眠。戴上耳机,随机播放,我常常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与现实隔离进入思考。月光越过树梢,闯进房间,洒在床沿。“每一首曲子背后都应饱含着深情!”古筝老师的教导的在耳边回响。深情?有什么深情?
回神,“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脑海里实然浮现出了这句话,古人学诗如此,那学音乐呢?我暗自思忖:一味的练习似乎已经没太大效果,是不是可以从别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呢?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在余光中的《乡愁》中细细品味赤子的情怀:在龙应台的《关山难越》中慢慢咀嚼游子的情愫。当看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时,我不再匆匆掠过,而是试图体会青莲居士的那份不舍;当读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我不再有口无心,而是试图感悟孟郊的那份深情。渐渐地,我明白了原来每一首看似简单的筝曲都饱含着曲子的深情。
眉头微蹙,轻抿嘴唇,左手轻触琴弦, 右手戴上久违的玳瑁指甲,那琴弦上似乎还留着往日的余温。指甲在弦上游走的感觉还是那样熟悉,微微的酸胀感从手臂传来,却并不影响我继续投入我的弹奏。夜晚的风,微凉,可我的心却流注着一股热气。
再次夜奏《战台风》,脑海里不再是复来的节奏,不再是高难的技巧。而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凝视,那琴面上古朴的纹理氤氲着熟悉的味道;凝神,回忆着那些技巧,大撮、琵音、摇指……凝思,一遍遍品味着《战台风》中工人们战天斗地的气势,一遍遍琢磨着丝弦间的特质。筝音时而低沉厚实,时而婉转清澈。大撮、小撮、琶音、摇指,每一个枝巧背后都倾注一份感情。再用一个左右手刮奏,抬手,收音,结束这个小乐章。乐音荡漾在空气中,就像被风吹落的桃花瓣。细细的颤抖从指间传来,像一道温柔的闪电迅速传遍全身。唱,思,练,悟,一个夜晚,一首曲子,氤氲成最美好的回忆。
甩一甩马尾,整一整黛蓝色的汉服;放下墨色的青丝。这就是我,走遍天下,以梦为马。梦已很近,我更要努力追赶。
有梦便追,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