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重在知根见底。探其花,更要拔其根;知其表,更要达其意。课内学习如同“探其花”,浓缩精华后可以“知其表”;课后研学探究方能“拔其根”,反复琢磨后终于“达其意”。
语文课上,同学们认为晦涩难懂的古文诗词,在我看来却是那么清新雅致,非凡脱俗。我满心好奇,是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练达人生,让这些文人骚客们有如此丰富饱满且酣畅淋漓的诗情画意?去年遇上“双减”,我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研学探究,翻阅了大量的古文诗词典籍,参观了身边的古厝遗风,也有了更多的生动体验。
“拔其根”,需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一个寻常的周末,我走进了螺洲陈氏家风家训馆。邂逅了一位帝师之妻、女子学堂之母——王眉寿。踏着青石板,穿过阡陌巷,怀想正是有了这位隽秀的帝师之妻,才有了女子学堂的延续传承,才有了我们鼓一小的此时今日。走出学校,走进历史,感怀王眉寿先生,我受益匪浅。
“拔其根”,可抚今追昔,唤醒正觉。每个人都要时刻聆听历史的心声,回味岁月的祭奠。我走进了家门口的闽海历史纪念馆。这里沉睡着许多烈士的英魂。在生命消逝之地,我触摸过往,打开城市尘封的记忆,才能把先贤功德铭记于心,更好前行。
“拔其根”,要融情于景,深度体验。每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和深度镌刻。虽然故人已逝,纵使时代变迁,但透过古厝中弥漫的书香气息,仿佛让人回到那个时代,体会文人雅士风骨。没错,这个粉墙黛瓦、翘脊飞檐、山水融汇其间的地方,就是三坊七巷内的黄巷小黄楼。这里的每一处精雕细刻,每一潭清澈泉水,每一座嶙峋怪石,无不诉说着曾经主人的才华满溢。也许这样融情于景的极尽体验,才是了解古人风骨的绝佳之处,更是课内体会诗意、课后参悟诗情的利器。
探花知韵,拔根见底。如今,我有了更多时间参访见学,我的学习更能内外兼顾,更加游刃有余。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