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海边渔村度过的。海窝在浅灰色的沙滩里,时而涌起波浪,上面点缀着整齐的几排木船。一眼望去,只能看见悠远的天空。
那时,祖父总喜欢牵着我的手,我赤着脚,从长长的海滩上走过。渔村的人都认识我,笑着招招手,叮嘱我们小心海滩上的碎石玻璃。祖父是众多渔民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打完鱼就去卖鱼,日复一日。他整天把“劳动人民”四个字挂在嘴上。祖父已经老了,劳动了一辈子,身体落下不少隐疾,一到下雨天就浑身发痛。
有俗语道:“世间三样苦,讨海,打铁,磨豆腐。”讨海占了首位,所谓的讨海,就是渔民从海上讨生活,艰苦又不易。可是李叔不这么认为。他比我爷爷小许多,大概四十来岁了吧。他围着脏兮兮的头巾,穿着一身深绿色的背带衣,粗大的双手被塑胶手套装着。他的脸很黑,是土褐色的,眼角的皱纹似麻花般拧着。但他很喜欢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李叔是念过学的人,头脑里有知识的。他很有智慧,善于总结改善,也是一个劳动很拼命的人。祖父说李叔带领村里渔民们努力劳作,制作了许多工具,使他们劳动更快捷,生活也节节高了。
我经常站在海滩上远远地看捕鱼,看那些渔民合作撒网,看他们乘着特异的板子在海上飞驰,看他们把鱼笼子埋在泥中。看他们捕到鱼后欢呼着庆祝。后来,李叔终于同意带我去观察一次捕鱼了,但只能是退潮后。
海浪轰鸣着涌来,又叹着气离开,卷来了新的一地沙子。李叔挽起裤脚,把平坦的绳索用一个扁担做成的东西挂在腰间。那东西上方是一根长长的木棍,一个三爪的叉子和铁刨子,还拖着一张大大的网袋。李叔扛起木棍,将铁刨子压进沙子里。然后微微后倾身子,用力向下压。他拖着铁刨子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沙子里。突然,传来一声细微的“咯嗒”声。李叔眉头一抬,张开另一只手中的三爪叉,拨开厚厚的泥沙。
夕阳西下,天空成了黄澄澄一片,水面浮光跃金,只留下了几个黑色剪影。他们趁着刚退潮继续拉着网劳作,李叔又从泥沙里钩出几个蛤蜊,个头很大,上面有一圈圈棕色螺纹裹着泥沙。他喜笑颜开,将它们提起来又拍了拍,放入袋中。“有了这个,就能更好地找到沙子里埋藏的宝物了。”他笑着走远了。
李叔说这些渔具的历史很古远了,前人想出用各种树枝藤萝制作,他们进行改善加工。“各种各样的渔具就是讨海的智慧嘞。无论如何,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可忽视的。”
李叔说劳动本身也是一种智慧,将智慧与勤奋挥洒,换来生活的美好。尽管平凡,却通过奋斗改变艰难困苦的处境。他说这话时,擦了把汗,眼里有光闪烁,“劳动也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