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又是一年端午时,外婆与往年一样,洗好粽叶,备好材料,便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取了三片粽叶,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先铺上一层糯米,放上几个色泽鲜艳的枣子,再铺上一层糯米,才将粽叶卷起来,包住里面的材料,最后握住封口,用绳子将叶子捆好。就这样,她包好了一个粽子。
我站在一旁观摩,内心蠢蠢欲动:包粽子看起来简单又有趣,我得试一试。
我拿的三片粽叶,整整齐齐的摆放好。双手一合,做成了一个“小漏斗”。我用糯米把这个小漏斗填满。可我刚把粽叶卷起来,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真心恐后的蹦了出来。外婆看着我欲泪无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说:“封口时要用大拇指捏好下面的口,你再试试看。”
我静下心来,重新拿起那三片粽叶。先放糯米,再放红枣……在外婆的指导下,我手忙脚乱地做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扎绳子。外婆说,粽子要扎得紧实才好吃。听了外婆的话,我急忙地接过绳子,“顺着捆来横着绑”,最后还打上了个蝴蝶结。正当我欣赏着手中的“佳作”时,手突然一滑,只听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就像一个个拴不住的猴子似的,纷纷从我指间逃窜开来。
由于心有不甘,我又尝试了一次。这一次比较顺利,粽子成型了。尽管不好看,毕竟是自己包的第一个粽子,我感到十分满足。
花了半天功夫,我和外婆终于包好粽子了。一个个用粽叶包裹的绿色身躯,看上去灵巧、可爱。烹煮时,它们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我闻着一缕缕粽香,不禁垂涎三尺。
外婆终于把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一边吃软糯的粽子,一边听外婆讲述屈原的故事……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出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蚕食屈原的尸体,特地把米团投入江中……”
听着外婆讲述屈原的故事,我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小小的粽子,竟让我品出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端午节,包粽子,比看上去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