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

三年级 叙事 858字
2022-06-19 17:58:12

文/不愛日落

漫步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你会看到油纸伞、牛角梳、脱胎漆器、软木雕等福州特色工艺品,还会看到小摊上的艺人应顾客的要求现场绘制糖画,同利肉燕老铺前师傅在捶打着肉泥……这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小摊上的两位老奶奶捏的泥人。

——前记

看着泥团在老奶奶的手里上下翻飞,我的双脚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不愿再往前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泥人:白雪公主、向日葵、孙悟空、小白兔、小水龙……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个个都那么讨人喜爱。可是爸爸说只能买一个,无奈之下,我千挑万选,才选中了一个最中意的泥人

“姜太公钓鱼”。因为它有一种让我说不出的精致:只见“姜太公”头戴一顶镶着彩边的黄色帽子,虽然他的眉毛胡子全都白了,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充满了力量。他一只手捋着胡子,另一只手紧握着鱼竿,鱼竿上的绳子一端有一条弓着身子的红鱼,似乎刚从水里蹦出来。

老奶奶夸我有眼光,说这“姜太公钓鱼”的头部运用的技法最多了,也是最难捏的一个泥人了。

这么传神的姜太公是怎么捏出来的呢?我就站在摊位前,仔细观察老奶奶给我捏泥人。只见她抓出一把肉色的面泥,在掌心揉了几下,一个椭圆的面球就做好了。奶奶把面球的底端两侧用手指轻轻捏扁,拿出一根小木棒插在面球的底部,再把底部的面泥按实和木棒紧紧地粘在一起。这样,“姜太公”的头型就出来了。

老奶奶拿出一把塑料小刀轻轻地划出“姜太公”额上的皱纹。她用食指和中指按压出眼窝,挤出高高的鼻梁,三两下就把姜太公的面部轮廓捏好了。只见老奶奶又拽了一点黑面泥和白面泥,用灵巧的双手轻轻地一揉一搓,再用小刀一挑一压一按就做出了“姜太公”那目光犀利的双眼。接着,奶奶用肉色的面泥揉出两片耳朵,用针刻出耳部;用白色的面泥捏出个三角形,用密齿梳轻轻一压,就印出了胡须的纹路。

细致的头部做好了,老奶奶用大块的面泥给“姜太公”做了一顶圆锥形的草帽给他戴上,用边角料在头部下面的木棒上裹上一块面团,做好身体,再在底下安上一块“大青石”。然后用绿色的面泥搓成长条,在大青石上一绕就成了“姜太公”悠闲翘起的二郎腿。最后奶奶借助细针、小刀,丝线,梳子等小工具,把面泥在双手中揉、搓、捏、挑、按、压,做成了“姜太公”的外衣、双手、鱼竿、小鱼。一个神采奕奕、形态逼真的“姜太公”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兴高采烈地把“姜太公钓鱼”带回家,心中不由得赞叹道:高手在民间,老奶奶的双手真是灵巧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