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药称

三年级 叙事 871字
2022-06-17 13:13:00

“这是什么?”我从储物间被杂物堆积的纸箱中挖出一片铜盘,问身后的父亲。

它已经被厚厚的灰掩埋住应有的光泽,手指触过的小角露出铜色。父亲接过,用抹布轻轻擦拭去它的积灰,可惜表面布满铜绿已然斑驳。旁边连着粗线和杠,我好像从中猜出来它的真面目,“是药秤吗?”

在路旁见一家古色中医坊的门匾上书“医者仁心”,我就又想起那天所寻得的药秤。正门望去即是取药处,柜台上摆着的都是与家里那一个相仿的秤,唯一不同的只是岁月的积累深了,更深了。

“是的,”父亲肯定地回答,“是太爷爷曾经在老家镇里开中医铺时留下的。”

从小起家人就常带我寻诊中医,我也因此对此抱有别样的热爱。不同于他人尝药的苦涩,我浸在药香中只觉舒心。记忆中虽与太爷爷未曾谋面,但我眼前仿佛浮现了他端坐于问诊桌为人把脉的模样。

医者似乎皆是如此,父亲讲述他幼时所见所感。一次父亲吵着要随着太爷爷上班,得到准许后竟然在太阳还未升起时就被叫醒。孩童时期的父亲赖床、叫着“太阳都还没起来呢”,太爷爷皱着眉头,只说等到太阳升起还得了,若下定决心,就要一念到底。打扫,检查药材,整理病患资料……父亲也被太爷爷吩咐着忙活,稍有不慎或放松就会受到严厉的呵斥。那时人们对于中医有种眷恋之情,一大早铺中就门庭若市。太爷爷的学徒组织着大伙有序排队,人们虽心急,但也耐心等候。

我思考着当时父亲的神态,好似也从中窥出了太爷爷的影子。虽然父亲没有走上医道,但骨子里却是有这份仁心的。甚至于他对于每件事的一丝不苟,对于工作的精益求精,在他眼中似乎从没有“加班”的概念,而只是应将分内事完成的义务。他落于我肩上的眼神,就像是我的肩上已担上了什么担子,而我在心里也默默接过这份任务。

“原来在这里……之前总找不到。”父亲一遍遍轻拭着药秤的表面,年份有些久了,久到新物变旧物,新忆变旧忆。左右掂量着药秤,父亲好像日复一日练习般,称秤的手法也未生疏,很快就找到了从前的感觉,也许,正像他思念太爷爷那样。

时境变迁,小馆也不再是小镇泥泞路边的小馆,太爷爷的中医馆也早已不复存在。滚动的LED屏与叫号系统将我拉回现在,接过从崭新铜秤上刚称量好的中药,整齐地包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