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柠条花开了

三年级 叙事 1105字
2022-06-16 19:37:26

在和煦风中

黎阳之下

一片黄脆脆铺满山丘

钟状花萼挂在枝头

舞在风中

根茎繁茂的大柠条下

小女孩从酣睡中醒来

惊扰了采蜜的蜂儿

直飞向远处的花丛

空气中裹挟着清香

山间装满了盛夏的果实

柠条花开了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有一片种满了柠条的山丘,每逢五六月份柠条花期,远远看去一大片黄色的柠条花,就像古墨画中的大片黄菊,为大地山间铺满了迷人的色彩。

自我记事以来,家里的两头毛驴便是农事耕种的“重要功臣”,暑期来临之际,爷爷便为我们姊妹三个排好了“放驴顺次表”。午间小憩之后,我和爷爷会赶着毛驴儿寻找优质的草场,那片开满了柠条花的山丘不远处,便有一个小山坳,长满了高矮不一的杂草,“夏天的驴儿喜欢吃小山坳里的嫩杂草和小麦收割后成片长出来的苦苦菜,有营养还开胃。”爷爷一边吆喝一边叮嘱着我。把毛驴儿赶到小山坳里,我和爷爷便找到一朵又大又密的柠条,在阴凉下爷爷说起了这片“柠条林”的故事。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和推行,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荒漠化治理举措,家乡的大片柠条便起源于此。那时候每一块庄稼地的山坡上都要隔10米种一株柠条,初衷便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养分,然而,柠条与我家的渊源,远不止于此。爷爷总说“柠条子全身都是宝”,那是因为柠条籽儿可以入药,柠条枝儿可以编制牢固的箩筐,这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家庭来说,也是发展家庭“特色经济”,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此,父亲便遵循了爷爷的提议,在自家地皮中选择了一片最为陡峭、养分流失最快的山地,种下了成片的柠条,这才有了后来那一大片黄脆脆的柠条花。

父亲用板车拉回整捆的柠条枝,将它们按粗细长短分类存放,为了保证枝条的柔韧性,会喷上一层水存放在地窖里。每到农闲时节,父亲和爷爷便在院子里编柠条箩筐,一排排整齐的柠条枝顺着膀子镶嵌编制而成的箩筐,配上榆木提筐梁子,看起来小巧精致。在县城的市场上,柠条箩筐按照大小和精细程度被划分成了5-30元不等的价格,爷爷和父亲编制出一批批大小不一的箩筐拿到市场售卖,这也成为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每年七八月份,“柠条林”脱下了“黄衣”,褪去翼瓣开始长出荚果,柠条枝头挂满了成串的荚果,我们方言称作“柠条盒子”,纯黑色、暗红色、深棕色……一株株柠条争奇斗艳,好不热闹。因为光照方向的差异,同一株柠条的荚果可能呈现出两三种颜色,荚果果皮坚硬程度不同,果实成熟时间也大不一样。我和哥哥姐姐便利用暑期,边放驴儿边摘成熟的荚果,摘回去一筐又一筐铺到院子里晾晒,待干燥、脱粒,用簸箕除去荚壳和杂物,分离出饱满的柠条籽儿,每年“柠条林”的收成都有十好几袋,我们姊妹三个拿到县城里的农贸市场和药材铺能换一年的学费和零用钱。

转眼间好多年过去了,爷爷与世长辞已有十余载,父亲也年事已高,前几年回家省亲时,故乡老房子的庭院里杂草已有一尺高,“柠条林”也稀稀疏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茂之态。大学毕业以后,我从事了基建行业,奔走于祖国各地的山河大川,却愈发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大抵因为那里一直住着童真无虑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