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后排的电风扇"嗡嗡"转着,我望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戊戌变法"时间线,感觉每个年份都像小蚂蚁在纸上乱爬。这时,李老师突然把课本合上,神秘地眨眨眼:"同学们,今天咱们不讲书,先听个故事。"
"话说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城来了位穿西装的'怪人'。"李老师双手比划着,仿佛真有个人站在讲台上,"这位康有为先生,大夏天还戴着顶硬邦邦的礼帽,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可就是不肯摘。为啥?因为帽檐里藏着份'惊天动地'的奏折!"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小胖举着手喊:"老师,他不怕热中暑吗?"李老师笑着擦擦不存在的汗水:"问得好!这就跟咱们变法派一样,明明知道前路艰险,还是咬着牙往前冲。"他突然压低声音,"可这份奏折刚送到慈禧太后手里,就被她'啪'地拍在桌上——"
我们全都伸长了脖子。李老师猛地一拍讲台,粉笔灰簌簌落下:"太后说啦,'这帮书生竟敢动祖宗的规矩?给我把谭嗣同他们抓来!'"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急促,"但谭嗣同明明有机会逃走,你们猜他怎么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小声接话,这是上周刚学的诗句。
"对!"李老师眼睛发亮,"可他说得更有劲——'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他的手掌重重按在黑板上,"看,这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魄!"
我突然觉得课本上的铅字活过来了。原本死记硬背的"公车上书""六君子"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连光绪帝躲在瀛台叹气的样子都能想象出来。下课后,小胖还追着李老师问:"要是您在那个时候,会当康有为还是谭嗣同?"
第二天早读,李老师又抱着个旧皮箱来了。"今天咱们玩个游戏。"他变魔术似的掏出叠泛黄的照片,"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老照片,谁能从里面找出三个历史细节,我就把这张1912年民国成立的首日封送给他。"
整个教室都沸腾了。我们举着放大镜在照片里找"洋鬼子"的军装纽扣,数城墙上的弹孔,连照片角落里卖糖葫芦的小贩都成了讨论对象。当小美发现某张照片背景里有"大学堂"三个字时,李老师兴奋得像个孩子:"对!这就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期中考试前,李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张"时空旅行证"。"拿着这个,"他眨眨眼,"去问问戊戌六君子,怕不怕失败?"第二天交上来的周记里,有人写"如果我是梁启超,会先办报纸唤醒民众",有人说"变法就像种树,不能今天挖坑明天就想乘凉"。
现在每次翻开历史书,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年份和事件都变得亲切起来。因为我知道,在某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有位老师用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百年前的风云在我们眼前活了过来。这大概就是智慧最动人的模样——不是把知识硬塞给我们,而是牵着我们的手,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