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间的时光褶皱

三年级 叙事 1078字
2025-07-23 16:28:52

青石板路被雨水润得发亮,两侧的白墙黛瓦间,悬着红灯笼的飞檐勾着流云——三坊七巷的晨光,是从林则徐纪念馆的铜狮眼里流出来的。我踩着“吱呀”作响的木门槛走进巷弄,仿佛跌进了一本摊开的线装书,每块砖、每扇窗,都藏着百年前的故事。

南后街的老字号“同利肉燕”前,蒸笼冒着白茫茫的热气。穿蓝布衫的老师傅正用木槌捶打猪肉,“砰砰砰”的声响震得案板发颤。“这肉燕皮要捶三百下才够韧。”他手腕翻转间,肉泥已成薄如蝉翼的燕皮,包上肉馅,在沸水里一滚,像群白蝴蝶在汤中起舞。我捧着瓷碗站在巷口,咬开燕皮的瞬间,肉汁混着虾油的鲜在舌尖炸开,抬头望见对面骑楼的黛瓦上,几株瓦松从砖缝里探出头,叶片上还挂着昨夜的雨珠。

林则徐故居的天井里,那株百年玉兰正落着花。花瓣飘在青石板上,被穿汉服的姑娘拾起,夹进泛黄的线装书里。“看这梁上的木雕。”导游指着屋檐下的“三狮戏球”,“这是清代的‘包袱锦’工艺,每个花纹都要雕匠刻上三个月。”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恍惚间,我好像看见百年前的林则徐正站在天井里,望着玉兰树沉吟,长衫的下摆扫过满地落英。

郎官巷的“二梅书屋”藏在深巷尽头,木门上的铜环磨得发亮。推开门,满架的线装书散着墨香,穿马褂的老先生正用毛笔蘸着朱砂,在泛黄的书页上批注。“这是道光年间的《闽都别记》。”他指着桌上的古籍,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茉莉花,“当年严复就常坐在这里看书,一坐就是一下午。”窗外传来评话艺人的唱腔,三弦琴和拍板的节奏里,说的正是《施公案》里的故事,穿过雕花窗棂,和书页间的墨香缠在一起,成了坊巷里流动的光阴。

文儒坊的老墙根下,几个白发老人围着石桌下象棋。“将军!”穿对襟衫的老伯把“炮”拍在棋盘上,石桌上的茉莉花茶腾起热气,茶碗边还放着半块光饼。“这巷子啊,以前住的都是举人秀才。”他指着墙缝里的砖雕,“你看这块‘五子登科’,还是光绪年间的呢。”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皱纹里藏着坊巷的故事,像老茶里泡开的桂圆,越品越有滋味。

暮色漫进坊巷时,我站在杨桥巷的郎官驿前,看红灯笼次第亮起。穿长衫的掌柜正往门楣上挂匾额,“郎官驿”三个字是烫金的,在暮色里闪着暖光。“这是当年进京赶考的举子住的客栈。”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你看这张,1935年的南后街,肉燕摊前还站着穿旗袍的小姐呢。”

走出巷口时,卖茉莉花的阿婆推着三轮车走过,竹篮里的白茉莉缀着水珠,香得让人发晕。我想起刚才在“米家船”裱褙店看到的那幅对联:“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在卖花楼。”原来有些时光从不曾走远,它藏在肉燕的鲜香里,雕在老宅的木梁上,飘在茉莉花的香气中,成了每个福州人心里,那走不出的坊巷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