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地方历史悠久,但十分热闹,常常能听到阵阵古朴的吆喝声。那些吆喝声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
小巷子纵横交错,两旁排满了楼房。因为居民人口多,所以小摊贩、修理工、收购废品的人特别钟情于此地。
清晨,太阳刚一升起,各色韵致的吆喝声便叫醒了巷子。巷子的这边传来声:“旧铜、旧铁、旧铝卖么!”一个衣着破旧,面容和蔼的女人,推着板车,一边吆喝,一边走着。板车上装了不少东西,她推起来却像毫不费力气。这边话音刚落,那边的吆喝声便响起了:“收纸板、报纸哦!”一个推着板车的收废品的“男高音”出现了。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逐渐深入小巷,叫醒小巷里的人。
不一会儿,小巷里便陆续响起了洗脸、说话、做饭等声音。小巷像是活了过来。
到了中午,小巷便会出现新的吆喝声。听,磨剪刀的推着自己特有的“独轮车”闪亮登场了,这么多的吆喝声中他的吆喝声最具个性。他经常唱一首自编的小曲:“磨剪子喃,磨菜刀!”一曲完毕后,他清了清嗓子,接着再唱。这会儿是吃饭的工夫,不仅要磨菜刀,米更是主要角色。卖米的小贩虽然喊得简单,但声音十分厚实,“米要不要——米—”
我时常在想,如果所有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生活交响乐”呢?
这片地方,吆喝声最热闹的莫过于巷子里的菜市场。临近傍晚,快要收摊那会儿,菜农都铆足了劲儿地吆喝。这边传来一声:“大白菜最后两个,五元,五元!”那边不
甘示弱,吆喝着:“山东大白菜,特价四块五,快来!快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吆喝声回荡在菜市场的上空。菜市场仿若成了“对山歌”现场,声声不凡。
充满了古声古韵的吆喝不仅是民俗特色的显现,还突出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和积极奋斗的乐观态度,它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