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谜语费商量。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郎知侬断肠”,一提起白墙墨瓦的江南水乡,《苏台竹枝词》便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代代相传的经典美食,在摊贩的吆喝声与滋滋的响油声中,唤醒了我心中的“海棠香”。
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老街两旁的店铺被装饰得潮流精美,嘈杂的音乐声代替了街道里原本朴实的吆喝声。传统店铺也都被取代了,一眼望去尽是快餐、烧烤,咖啡店,在老街拐角处,有一个木质的小推车,上面的喇叭吆喝着“上海名小吃——海棠糕,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小推车上悬挂着一块小木牌,赫然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一个年轻人在里面做,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我也不例外。
伴随着“滋滋滋”的响声,海棠糕做好了,铁盖板被掀开,刚出炉的海棠糕冒着热气,年轻人用竹签挑起,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小方盒中,十分美观,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虽然这个海棠糕在外观上比从前更加精致,但我却尝不出从前的味道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消失了。
忆起幼时,我常常跟着奶奶一起做海棠糕,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只是要有耐心,在制作之前,要先发面糊,面粉加水,打成面浆,加点食用碱,加上一块老面酵头发上半天。然后,给模具刷上水油,端到炉上加热,等发出“滋滋”声,说明火候正好,这时执起铜壶将面糊逐一倒进七个模具孔内,先放一半,随即在每个孔内填了自己熬好的豆沙,佐以一小方猪油丁,烘烤片刻,再浇一点面糊把豆沙裹好。最后在铁盖板上刷油,撒一把白糖,将制饼板与铁盖板严丝合缝地紧扣在一起,烘烤片刻,糖浆转为焦糖,散发出一股香气。趁热吃香甜绵软,冷却后,带糖壳的那一层嚼起来更是外脆里嫩,混着猪油的豆沙馅让人吃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今年腊月,我有幸在老家找到了一家海棠糕的老作坊,老人家满怀感慨地和我说:“从前我们都是用自己熬的豆沙,混猪油做馅,用牛皮纸包,现在为节省成本,大多用的都是买来的甜豆沙,用塑料装。”说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也来买海棠糕要带给家人吃。说来,这海棠糕也是家乡百姓心中的“海棠香”啊!“都是老祖宗留下来了,如今却担心最正宗的味道以后就吃不到了……”
耳边吆喝的喇叭声仍响着,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人群,我不禁想起老人无奈的叹息,却又依稀看见百年之前,老街上都是一排排简朴而各具特色的上海小吃店,时不时传来几声叫卖声。但随着时代发展,街道也被开发,新潮的店铺充斥着老街,那些“老物件”早已不在,就算还在,也很少有我记忆中的味道,我们固然不能回溯从前,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挽留与传承,令它们遥亘千古仍历久弥新。
白墙黑瓦,江南水乡,香甜软糯的海棠糕又岂不是我心中的海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