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题记
倒春寒呼啸而过,逐渐带走街道的寂静,万物跟随着春天越来越近的脚步慢慢苏醒过来。胖子包子店外的蒸笼上氤氲着一圈又一圈的热气,一旁德明干挑面外的四方桌上-家四口正享受着豆浆油条小笼包,天天旺烧烤门前似乎还能看到昨夜的喧嚣……
这条路,走了十年。十年来,路边的商铺开关关。“德明干挑面”“胖子包子店”“天天旺烧烤”这些店倒是这条街上的老店了,瞧这店名也带着十年前的气息。
那些年,人们起店名或是用自己的名字,或是用带有自己特征的名字,或将自己对店铺的期待拟作名字。再看看,这些年,陆陆续续也开了不少新店,名字也颇有几分味道。“烧烤研究所”就在“天天旺烧烤”旁边,大词小用,把市井小吃开出了“985”“211”的境界。“小神仙酒楼”招牌上还附上了周邦彦的词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不时不食”是一家网红饭店,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犇羴鱻”是一家土菜馆,这名字起得可一点儿也不土,就是有点难为了请客的主人和受邀的客人,一个在店内,一个在店外,电话里吆喝了半天,最后只能喊一句:“你看到那三个牛、三个羊和三个鱼的店就对了!”除此之外,还有“乐道比萨”“饼乎·大肚饼”“庐员外豆浆油条”“满庭芳”……随便瞧瞧看看,不难感受到大街小巷,一家家商户对店铺名字的考究,这些或文艺,或有趣的文学现象已经走进了寻常巷陌,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然“飞人寻常百姓家”。
望乡楼是街尾的一家早餐店,也是我经常去吃早餐的地方。店老板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比我低一届,颇喜欢文学,尤其喜欢古诗词。据说,“望乡楼”就是这孩子根据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有情知望乡”取的。今天,我进店的时候,他刚好在,看到我来,立刻拿出刚得来的新书《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和我聊起了谢眺、王献之、李煜,聊“虎踞龙蟠何处是”“桨声灯影秦淮河”“求学南京向世界”“诗心起跳在南京”……
走出望乡楼,刚好与刚才在德明干挑面吃早饭的一家人擦肩而过,小男孩口里吟着“江南佳丽地”,旁边的妹妹接了一句“金陵帝王州”。回头看着他们稚嫩的背影,看着烟火气背后的一块块招牌,我想,南京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不只因为她文学遗迹遍布,文学名家罪出,还因为文学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扎根在了每一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