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川流不息,藏于闹市之下的是一双双默默无闻的手。我看过无数双手,每一次注视都是一次采访,每一次采访都是与生活的交流。
最喜欢的那双帆布鞋不小心划了一道口子,才买来没有多久,实在舍不得扔。妈妈看到后笑着说:“修一下就可以了。”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修鞋,我的脑海里此刻浮现出的是一位中年人的身影,用修长的手翻动鞋子,全神贯注地敲敲打打、缝缝补补。
妈妈说的修鞋的地方店面很小,仅容一两位客人驻足,妈妈从我手中拿过鞋,亲切地朝屋里喊:“阿公!来修鞋啦!”应声而出的先是一双粗糙的大手,这是一位老人,他60岁左右的年纪,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就像饱经风霜的树皮,仿佛在诉说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听到妈妈的喊声,他从忙碌的机器旁伸出手,接过鞋,然后仔细端详着。他眯着眼睛把鞋从不同的角度看了又看,然后用满是老茧的大手在裂痕处,使劲地擦了又擦,说:“下午5点来拿。”然后又自顾地埋头干活,好像我们没有来过一样。就这样我算是与补鞋阿公相识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双大手。
因为这位老人与我印象里的补鞋人完全不同,出于好奇,下午我自告奋勇地去拿鞋。到达修鞋铺的时候,他还在埋头干活,听到有人来,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用那双粗大的手指旁边的一把椅子说:“坐一会儿吧,马上就好。”我乖乖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他那双粗大的手灵巧地翻动着鞋,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样。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阿公,看你动作这么熟练,你一定补了很久吧。”
老人没有抬头,只是呵呵一笑:“快一辈子了吧,再干几年就干不动了。现在年轻人来补鞋的越来越少了。”他拿起身边的胶瓶,接着说:“其实鞋也是有生命的,穿久了有点小毛病也是正常,只要修一下就可以再穿,而且越穿越顺脚。”
渐渐的老人那双粗糙的手,在我眼中与科学家冯卓低头修复化石,小心翼翼的手重合起来。或身处闹市,或寄身丛林,也许他们的地位大相径庭,但他们手中握起的都叫责任,那都是他们的梦想。
不同的匠人做不同的匠事,在这一条小巷中,我无言地采访了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