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分之时,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打糍粑了。
祖母放下手中的活儿,也开始为打糍粑做准备。她把白白胖胖的糯米浸泡在泉水里,五六个小时后,捞出来,涝干水分,再倒入蒸笼里面,让他们舒舒服服的“躺”一会儿。祖母一边准备盖着蒸笼,一边给我立下新的任务:“小雪儿,去田里扯一点荠菜,快去快回呀!”
我一听,立马飞奔出门,转角就看到了那一片绿油油的荠菜地。他们在清风的吹拂下愉快的摇摆着自己的身躯,似乎是在对我说:“快来把我带回家呀,我现在可美味啦!”我没有抵挡住他们的“美人计”,轻轻的掐了几株,又立刻转回了家中。
祖母把洗好的荠菜切碎,撒在糯米的上面。我还记得,糯米和荠菜一起蒸熟后,整个院子里都凭空生长出荠菜的清香味,赶都赶不走的那种。
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需要爷爷和别人一块儿合作才可以将糍粑打好。而祖母则在他们抬起木锤的间隙,翻动着那团绿乎乎的糯米,全心全意的让每一粒糯米都被打出粘性。
“咚——”“啪!”“咚——”“啪!”……院子里连续15分钟左右都充满着这种声音,唯一一个有趣的点,那就是他们和荠菜的香味有一个共同点——赶都赶不走!
15分钟过后,带我再去观察那一坨糯米时,那坨糯米早已变了个新样子——原先白白胖胖的小糯米,早已被墨绿色的荠菜所感染,变成墨绿色的菜团子啦!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目到啦——捏糍粑。捏糍粑和玩彩铃一样有趣,可以做出许许多多可爱的造型。右手一拉、一捏、转个圈,一个蜗牛的壳就做好了。或者是选一块大小适中的,往上一拉,再修饰一下——一只兔子就出现啦!这可比玩泥巴好玩多了。
捏完糍粑以后,祖母将他们放入一个蒸笼里面,开火,蒸。二十分钟左右,开笼,热气扑面而来,待热气散去,嫩绿色的糍粑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人目不转睛的望着,总是伸出一个想把他拉起来尝一口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就像被施加了什么法术一样,它像一只小鸟,被你关在心灵的笼子里面,不断地撞击着门,引的你心神不宁。等你服从他咬上一口的时候,你就会被这个味道深深的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