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驼背

三年级 写人 1425字
2023-10-14 15:34:35

父亲的背越来越驼了,母亲老是念叨着。

每一个出生农家的中年人,从小都干过农活。七八十年代时,为了让一家吃饱饭,我的父母从小田舅舅家荒废的山垄田来耕种。各村的山垄田都是从五六十年代开荒出来的,往往在深山老林里,路途遥远,梯田层层向上,直至半山腰。从犁地,播种,淘草到收割,父亲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庄稼插秧一个月后,就要淘草了。他弯着腰,两只手并用,同时挥搅在并排的秧苗间,从田头的这一边,不间歇的淘到另一边,中间没有抬头起身过。每一担农家肥和碳铵肥要从家里挑到山里,收割稻谷后又一担担地从山里挑回来。

“好仔不赚六月钱。”但那时,杂交水稻还没有推广,家里没种双季稻,一家人就都吃不饱肚皮。夏季稻收成在七月初,抢收赶着播种冬季稻。烈日当空,中午一点多就下地干活。“六月的太阳会咬人。”火辣辣的阳光,晒得田里的水起微泡,赤脚踩下去,烫的慌。即使带着斗笠,太阳晒在手臂上,刺痛着,臂膊如同被公蚁叮咬着,皮肉直往里收缩,汗水粘着稻禾往脖子里钻,手臂被稻禾划出道道血痕,任由着汗水来消炎。在上下午快收工时,肚子饥饿,一颗又一颗,几乎是拽着割下稻禾,大人们强忍着饥饿,还要把一担担稻谷挑回家里。

我们最埋怨老生产队长,以前为了比拼斗志,几个生产队交换了一些田地,这样分田地后总要有一户人家要去最遥远的隔壁村那块示范地。因为太远了,挑一担粮食还要走半天路,只能用板车拉,厚重的粮食压扁了轮胎,父亲把车头,一根拉力绳套上了肩膀,母亲和我在后面推。一但遇上了上坡路,前面的咬紧牙根,使劲拉,绳子被嵌入人肩膀里的肉,后面的蹲下马步也用肩膀顶住板车,一旦倒退,那会翻车压人。

吃过午饭,一家人趁着烈日,铺开篾席,细细摊开稻谷,晒干它,大半天后,把谷粒翻转,里里外外都晒干。“送征购粮哦!”家家户户把原先晒干的稻谷重新晒一天,用风桡把谷子重新再桡一遍。我们把最干最纯的粮食用板车拉到乡镇府,上交给国家。

父亲年轻时,敦厚善良,自然村里都是同一宗亲,尊老爱幼,邻家互助是他的责任。谁家屋顶漏雨,谁家孩子送诊,这些急事,找父亲帮忙,他立马就走,乡里乡亲,一句话。有一年旱季,没怎么下雨,全村用水紧张。“看来要启用老井了。”父亲拿了锄头,柴刀,提了水桶走了。他要去清洗两口废弃的水井,去除杂草,清洗井壁,然后一桶一桶淘掉老井的旧水。过了一夜井里又续满了,家家户户挑着水桶去抢新鲜出土的井水,父亲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数上两代,大家还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呢。

“灯仔,叔公病了,中午能帮我去挑谷子碾米吗?”我们一家人正吃着午饭,隔壁阿婆颤悠悠的走来。“好诶,我吃了饭就来。”父亲顾不上午休,母亲想说什么,又出不了口。我们担心他刚吃饱饭就挑重担,伤胃。2017年,永泰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北乡片更是有好几个乡镇更是一片汪洋。一个早上,半个村庄淹没在洪水中,父亲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再也不能帮相亲上屋添瓦,搭梯子。他只能拿着一把铁锹把村子水泥路的淤泥清理掉。“你爹真是好人啊!”“年轻人,学着点。”是啊,那个时代的人慢慢老去了。

市场经济搞活了农村经济,全国取消了征购粮和农业税,各家各户在上半年收种“红芽芋”。放眼望去,满洋中一片碧绿色,芋叶挺拔硕大,迎着太阳焕发生机和活力。可惜它在七八月酷暑天收成,菜老板注重行情,蔬菜批发市场一天一个价钱,行情来了。老板一声令下,今天开挖。全村老老少少手忙脚乱,全家出动。

每当我懈怠偷懒,眼前总会浮现父亲那弯曲的驼背,那是千百万中国农民的背脊,他们扛过了共和国的峥嵘岁月。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有自己的思考。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