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已二十载有余,但我们总想着他是出远门了,终有一天会轻扣大门,吆喝着说:“我回来了!”可是每到农历四月二十四日的祭日,望着祖坟地里属于他的那一杯黄土,才发现这是我的妄想。我的父亲一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让人记忆犹深的豪言壮语。他人生的光辉来自于他对大家庭、小家庭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当了50年的老顺儿子,娶了一位能吃苦耐劳的媳妇,养育了三个乖巧听话的儿女。
父辈眼中的孝顺孩子
父亲在我们村绝对是尊老爱老的楷模,他不仅孝顺自已的爹娘、爷爷,还帮助村里的孤贫老人。
在我四五岁的记忆中,撒满的是父亲带着我和妹妹去给老爷爷(父亲的爷爷)打扫卫生的情景,不仅把屋内地板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板凳擦得一尘不染,而且把院子里烧火的柴草都给拾掇得整整齐齐。平时只要家里有一点好吃的食品,一定会送给老爷爷吃,所以在老爷爷十个孙子中,父亲是得宠的,晚年的老爷爷喜欢到我家坐一坐。记得那是老爷爷在世时的最后一个冬天,已经快90岁的老爷爷冒着严寒来到我家,那时的老爷爷已有点失智,头发、胡子上都是结成冰的雪花和哈啦子、鼻涕,父亲毫不嫌弃的给老爷爷洗头、刷胡子、洗脸,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让老爷爷烤暖,并吩咐母亲煮了一碗荷包蛋(这在70年末80年代初的农村算是奢侈品)给老爷爷吃。
父亲对自己爹娘的难处,理解得犹为深刻,大爷(即大伯)和父亲相隔两年结婚,奶奶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外债,还有三叔等待结婚,二姑和三姑正在上学,奶奶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虽然已结婚分家单过,但父亲为解除爷爷奶奶的难处,毅然离开已怀孕的母亲,独自到煤矿去推炭挣钱替奶奶爷爷还账。多年之后,母亲还常开玩笑地嘟囔说:“当年你爸挣得钱,我连个钢镚没见一个,回来就全部交给你奶奶了。”父亲听后只是笑而不语。对于村里儿女在外的老年人,父亲见不得他们的孤单,总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替他们给出门在外的儿女写信,读儿女们的回信,邮寄物品,取回儿女们邮寄来的过节费用,当然这些都是完全免费服务,甚至连一口水都不会喝。如果登门时看见家里脏,还会帮忙打扫,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洗脸洗手(父亲见不得谁家里脏,穿得脏,脸手不干净)经给一位老人洗完脸和手之后,老人感动地哽咽着说:“俺的儿也没给有做过这样的事。”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取材真实,语言生动,情感细腻。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