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留在记忆中的事情很多很多,但都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有一些已经变得模糊,甚至不留一点痕迹,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却有一个印象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并且时常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在我七岁那年,爸爸妈妈一个在外地工作,一个是医生,整天不在家。于是便把我放在姥姥家,姥姥家除了姥姥,姥爷外,我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姥爷,白天,姥姥,姥爷要下地干活,于是老姥爷便看管着我,哄我玩,可一个年老体弱的老人怎么可能看得住一向调皮的我呢?每次我在他跟前待不了一会,就偷偷的溜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次我又偷着溜出去了,不小心把刚刚换上的新衣服划破了,我吓坏了,赶忙回姥姥家,老姥爷正在为找不着我急得团团转。看见我那裂了口子的衣服,并没有埋怨我,只是一直在叮嘱我:“好孩子,听话,别到处乱跑了,外面危险!”这次,幼小而又不懂事的我乖乖地点点头,再也没出去。
但因为没衣服换,我便穿了一整天破了的衣服,还在心里一直埋怨老姥爷:“哼,我的衣服破了,也不给我补,一点都不关心我!”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的是太不懂事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直孤独的生活,好不容易见到了自己的子孙,但子孙却并不与他亲近,多伤这位老人的心啊!
晚饭后,由于新衣服划破了,又觉得老姥爷不关心我,心里很委屈,便早早上床睡了,半夜一觉醒来,我习惯的摸摸身边,“呀,老姥爷不在!”我惊的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朝灯光看去。我呆住了,只见昏暗的油灯下,老姥爷正佝偻着身子,带着老花镜,那双粗糙而又干枯的大手,正拿着一枚小小的银针,仔细地一针一针地给我补着那件衣服,由于眼睛不好,便凑到油灯下,那满头的白发,在灯光下微微泛着银光,本来已经微驼的背,现在驼的更厉害了。
终于,老姥爷缝完了,最后一针,他抖开衣服,看看那歪歪扭扭的针线脚。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又放下来拿起了剪刀,“老姥爷要干什么?”我心中暗暗想道,便悄悄的爬到姥爷身边,只见老姥爷剪断了那好不容易才缝起的线,重用那双粗糙而又干枯的大手,又颤抖着拿起了那枚银针。
我仔细地看着衣服,衣服上布满了针眼,我明白了。姥姥爷就是这样一遍遍的缝着,一定缝了很多遍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满意呀,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慢慢流了出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那粗糙而又颤抖着的双手,那满头的白发,那昏花的老眼,还有那佝偻着的身影,虽然都模糊了,但却永远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从那以后,在我记忆里再也没有穿过破了的衣服,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慢慢的好了起来,而我则是家里少数的男孩,长辈们看不得我穿破了的衣服,我穿的新衣服不计其数,可是他们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唯有老姥爷补的那些被划破了的新衣服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现在,老姥爷已经离开我很多年了,每次想起他,眼前就浮现出老姥爷在油灯下给我缝衣服时的情景,每次总是忍不住想要流泪,老姥爷给予我的不只是一件被缝补了的衣服。更是那种勤俭节约的品质,从姥爷那里我继承了这种好的作风,如今我早已学会缝衣服了。并且是在明亮的电灯下,每次我自己缝衣服,我就想到了老姥爷。如果那时有电灯,老姥爷或许就不会那么费力一遍又一遍的给我缝衣服了;如果那时我懂事,也许我会自己缝衣服的;如果老姥爷您还在的话,我会给您缝衣服的;如果……我的眼泪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
老姥爷,您知道吗?我多么的想您啊!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结构清晰,取材真实,语言流畅,见地独到,情感饱满。作者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写,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