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有一位奇人,人称灯工蔡,但他并不是在作坊里做工,而是在街边一小店,只用一盏喷灯,几根五彩玻璃,一个铁夹子,几番操作后,一个精美的玻璃艺术品就完成了。
这些灯工作品最大也就一个手掌长,多以动物为主,每一个作品都为妙惟肖,就连蟋蟀腿上的小刺儿都表现了出来,令人称奇。他们种类繁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这么精美的物件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刚到小店附近,我就被这里三层外三层观众的气势给震撼到了,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总算看到了灯工蔡。只见他板寸头,皮肤黝黑,身材壮实,两只手关节粗大,若平时瞧见根本看不出他是手艺人,但见他指甲平滑干净,指肚滚圆,又透出些手艺人的样子来。正期待着,有一人和灯工蔡说:“师傅,麻烦给我做一只天鹅。”他应了一声:“好,一旁先坐会儿。”
只见他撸起袖子,麻利地拿起根玻璃,打开火,把玻璃烤红烤软,随手抄起一个已被烧得漆黑的火夹,把玻璃拉细,手腕一勾,一掰一转,再用夹子一截,一个优美的天鹅颈就被做了出来。他再拿起两个玻璃条,把其中一根烧软,用烧软的玻璃在另一根玻璃上拉出层层叠叠的蕾丝,只见他的手灵活地上下翻飞,左右腾挪,不一会儿就做完了,那绕出的羽毛是花蕾又是一层层的纱裙,看的围观群众啧啧称赞。更令人叫绝的是,灯工蔡一边使用夹子捏出天鹅的身姿,一边还与众人谈笑风生,询问着你的要求,手上行云流水,压根儿不用看玻璃,全靠十几年如一日的过硬技术来做。
不一会儿,灯工蔡就把天鹅做好了,我定睛一瞧,只见小天鹅通身晶莹,玲珑的翅膀,层层打开的羽毛在阳光下闪出七彩的光芒,似乎活了过来,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不禁由衷地赞叹,此时站在眼前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而是一个可以塑造万物的神仙了。
教师点评:所谓“俗世有奇人”,“奇人”灯工蔡“奇”在何处?一、规矩奇:他不在作坊做工,只在街边用几个简单的工具即可做成精美的工艺品;二、外形奇:单看外貌并不像个手艺人;三、动作奇:做工时一边与众人谈笑风生,询问着你的要求,一边手上行云流水,压根儿不用看玻璃;效果奇:每一个作品都惟妙惟肖,连小细节也都表现出来。小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其“奇”的?小作者用心安排了对人物的塑造: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此“声”非“声音”,而是指“名声”,再结合“我”慕名前往这一事实,颇有几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味,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灯工蔡“热闹”的出场与外形的“平凡普通”又带来了一丝悬念——这样的他真的有一把好手艺吗;最后,从“我”的视角通过对灯工蔡高超技艺的描述印证了他的真功夫,文章情节虽然简单,却不缺少波澜,一波三折的叙事,使灯工蔡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全文一气呵成又层次分明,选取了充满典型意义的事件和富有特征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了小作者对“灯工蔡”的肯定和由衷的赞叹,也让我们可以窥见手艺人灯工蔡的大本领。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