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天,很热。
空气里似乎到处都涌动着热浪。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班级第十五名。这个连班主任老师都大跌眼镜,直呼“怎么会”的结果,不仅结束了我曾经傲娇为王子般的小学时代,也让我的情绪陷入了,焦躁和苦闷编织的网,脆弱敏感得无力挣脱又难以洒脱。
暑假来临。我拒绝了所有小升初补习的热血沸腾,也拒绝了所有游览山川大地的远行激约。告别了还眨着惺忪睡眼的小橘猫,坐着车,逃离到了爷爷家。
爷爷原本是个高中教师。乡愁难舍,退休后回了老家,住在姑奶家闲置的老宅。几年的时间,将芜的田园便被他打理的勃勃生机,诗意盎然。
爬满篱笆的蔷薇,勾勒出小院的轮廓,门前的老洋井滋养了满园的翠绿。袅袅的炊烟升起。夕阳被催促着收拢起晚霞的裙摆,落向了山的那一边。
一直以来,爷爷都是我的磐石,我享受着他的慈爱,也奢侈着他每一次没有办法之后的。可是这一次我所有关于“放任”的想法都在一觉醒来的第一个清晨开始,被逐一打破。
“孙儿,起来,跟爷爷跑步去!”
“孙儿,来,跟爷爷一起背诗,对着山谷,大声地放松!”
“孙儿,卯足了劲儿,放开喉咙背!”
“听到回声了吧你不叫,它不应!”
一阵折腾过后,我发现山里的早晨好迷人。连叶尖上的露珠都是含笑的,连鸟的啁啾都是有旋律的。后来,这样的折腾贯穿了,我这个暑假的每一个清晨。
“孙儿,跟爷爷喂鸡捡蛋去。”
“孙儿,瞧见没有,玉米面白菜碎,鱼粉加麦麸,鸡吃这些,产的蛋才香。春天说过的话,秋天才会知道。”
“孙儿,把这小筐蛋给邻居回奶家送去,再要一把苏子叶回来,爷爷教你做苏子叶蛋羹。”
于是,那一天,我第一次享受到亲自下厨给味蕾带来的满足,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山里人家的纯朴与真诚。后来,我还学会很多家常菜的烹制,也结识了,村里和我同龄的几个男孩。我给他们讲城里的新鲜与时尚,他们也给我讲乡村的田野与蛙鸣。
一天晚饭后,我走进了爷爷精心打造的小书房。竟然在那方小小的书桌上发现一套全新的初一教材。翻开第一本语文书,前面的几课居然都以圈点勾画,做了密密匝匝的旁批;翻开数学书,也同样用红笔标注了重点,还有许多我看看不懂的公式和字母;还有历史、地理……天啊,这段时间,我的爷爷,在我睡着的,每一个夜晚都在做什么呀。
我鼻子一酸,回想着自己这半年来的种种表现;上课走神,自以为是的小确幸,忽视了老师提醒的重点。课后复习偷懒,把需要组织大队委的活动当成躲避作业的借口。还有对英语学科的敏感让我自恃自己是个天才。期末考试,审题的疏漏又让我写下了一篇离题万里的长文,居然还洋洋洒洒,纵横恣肆。数学题的计算频繁出错,让结果与答案相去甚远。
可是,这些我却从未去认真思考过,只是不停的面对着“15名”焦躁,不安,苦闷,无奈。
其实爷爷说的对,“你不叫,它不应”
所以,那天开始的每个晚上,在一片灿烂的星空之下,在池塘的阵阵蛙鸣之中,爷爷书房的窗前,总会出现两个影子…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作者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写,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情趣盎然,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