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表上增添了一个新面孔物理。都说“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
怕”,那就让我来见识一下物理课的新鲜吧!
第一节物理课,只见物理冯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还带了一个没见过的新奇玩
意儿,像英文字母“Y”一样,旁边还配了一根小木槌。
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声音是什么”这几个大字,向我们解释这个铁“Y”的真名叫“音叉”。他敲响音叉,一阵“噔——”的声音,传来。随后,他再次敲响音叉,同时将其中一位同学的脸颊来了个亲密接触,并问那位同学“有什么感觉”,那同学的回答是“疼!”
在一阵哄堂大笑后,冯老师循序渐进,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
怪哉,怪哉!怎么感觉物理知识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很快就在脑海里扎下根来了呢?
上完第一节课,同学们都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讨论着:“下节物理课,冯老师会带什么新奇玩意儿来?”
果真,冯老师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待,下节课他带来一个电铃、玻璃罩,还有一个“大家伙”。冯老师开启电铃,盖上玻璃罩,但我们还是能够听到铃声。接着,冯老师将“大家伙”提上讲台,将它的“长鼻子”伸入玻璃罩,只听“轰隆隆……”,铃声逐渐变小。冯老师一边做试验,一边向我们讲解:“大家伙”原来是抽气机,可以抽取玻璃罩里的空气,而铃声变小则是因为空气含量变小,逐渐真空,而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原来如此!怪不得宇航员在太空中要用对讲机说话呢。
最近,我们又学了“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难怪我每次倒完热水后,杯壁上都会出现小水珠呢!
物理这门课简直太有意思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冯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更为物理课增添了几分趣味。我们不禁感叹:
冯师,奇者也;物理,新鲜者也。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取材真实,语言生动,情感真切。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