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小传

三年级 写人 955字
2022-11-07 21:32:13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在那些我如葵花般粲然成长的日子里,总有人温柔且坚定地守护着我。让我得受阳光雨露的照拂,也让我免受狂风骤雨的侵袭。那个人,便是我的母亲。

1988年9月23日,在宜昌秭归的一个小村庄,我的母亲便从这里出生,她是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人。

我的母亲,一张瓜子脸,清澈的眼里放着耀眼的光芒,还有那双灵巧的手。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那精致的脸庞有了皱纹,那灵巧的双手起了老茧。母亲能将我拉扯到现在,实属不易。

当母亲还是个小女孩时,她也喜欢新衣服、好吃的,她也害怕毛毛虫。可迫于那时家境窘迫,在她稍大一点时,便随着外公在地里忙于农事。每次放学回家,母亲第一件事并不是做作业,而是先去打猪草或者去帮外公搬柴,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然后才能做作业。外公外婆几乎整天在地里劳作,所以做饭的事全部给了母亲,80年代没有现在的智能设备,我至今难以想象,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是如何完成这些本该是大人做的事情的。

母亲或许就踩着小板凳,站在比她高出一截的灶台前,手里拿着大锅铲,使劲搅和着锅中的东西。她应该也哭过,也伤心过,也自卑过,也曾想过自己仅仅是一个孩子,却为什么要承担大人所干的事,为什么不能享受跟自己同龄孩子的快乐?为什么要在她那稚嫩的肩上扛下所有的负担家庭?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条件环境,才造就了母亲的勤劳,成就了她的坚强。

12岁时,母亲上了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中学离家很远,母亲天不亮就要起床,拉着自己的弟弟,陪着清风明月,随着星星的目光,步行去学校。到学校时,天已大亮。学校要求住校,外公总会给母亲和她的弟弟两元的零花钱,母亲很节俭,不舍得花掉,总是把原本的钱再原本的带回来。那一年,很苦,不光赶上了疫情,外公也不幸患病,外婆身体也不好,家庭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给外公治病,使得家徒四壁,只为那150元钱。外公病好了以后经济来源不足,原本可以上高中的母亲就此辍学,她让自己的弟弟去上了高中。而她决定改变家境,带上行囊,背井离乡,毅然去了浙江打工。此时的母亲,只有16岁。

在母亲16岁时,她第一次喝上“娃哈哈”,她觉得这是最好喝的饮料。

母亲二十多岁时,她认识了我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母亲就会在这个小孩身上留下属于她的印记。

母亲在我眼中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就像肖复兴的《母亲》中所说的那样:“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取材真实,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