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

三年级 写人 1184字
2022-10-14 13:22:03

幕后,他对着铜镜梳妆,描绘黑墨般的眉,沾染血红的胭脂,涂抹鲜血般的唇。将一头青丝绾成发髻,斜斜的插上一支金簪,起身旋转一袭红衣霓裳,纤细素手轻摇一折羽扇,悠然踏上风尘戏台。

台上人皓腕翻转,水袖微动。清越的戏声婉转动听,与泠泠的琵琶声相称。台下看客一阵喝彩,无不拍案叫绝。台上戏子勾唇一笑,更显风情。琵琶声忽然急促了起来,水袖翻折,他也随着乐声吟着,舞着。金钗玉珠落了满地,火红的袖襟滑落,露出了一段玉白的手臂。华丽的红色戏装也未能遮挡他的风华。于他,唯有红色与他相配。

他的手指宛如上好的羊脂玉,细白修长。手腕微转,掌间便忽的多了一把火色的折扇,“啪——”折扇轻启,微微挡了半张脸,眼睫自眼角恍若画笔轻勾,画了个万千潋滟,眉目传情;目光被折扇拢住,眼波流转之间尽是风华无限。

“何人道这京城戏子无情,莫不明戏子本多情……”清婉的唱腔又引了满堂喝彩,而台上的戏子只是浅浅勾唇,掷落了折扇,涂了胭脂水粉的面容更显妩媚。赤足走下戏台,微微一动,将厚重华丽的外袍褪下,落在红木地上。水袖悠悠舞动,翻折,柔软的好似真正的水。何人可知戏子的心思?只听那台上恍若天仙的人唱:“何须这渺茫众生知,我本那悠悠天上人……”婉转动听的戏腔余音绕梁,又轻轻飘散,拢回台上。

台下众人早已被迷住,何谈大声呼喊。台上人拢回水袖,脚尖勾起折扇,扇骨上的流苏轻动,而折扇则被利落的打开,挽花转入酒席,笑声如铃铛般清脆,他扬起衣袖,笑魇如花,面上的胭脂水粉红得动人,面纱丝毫未能遮住他尤为天人的容貌,随手一挥,便是一袭红袖绕梁,发钗摇晃,金珠散落在地。他光着脚缓缓挪步,向前走去,玉步摇斜斜插在发间,鲜艳明亮的红色映着他的嘴角,那一抹邪邪的笑。莺声轻唤词,戏子心事谁人知。他抬手,红袖滑落在手肘,兰花指一转腕,指尖轻抬望月,便是喝的满堂彩。

轻噙檀唇,只见那白暂的手腕一提,一收,余音绕了三绕,又绕回在嘴边,钻进了那甚是明艳的红衣下,又从衣摆缓缓流出,不紧不慢,便是老旦,也比不得那声音下掩盖的沉稳厚重。底下的众人皆是惊叹,这长安的名戏子果然名不虚传。

他流光溢彩的装束丝毫没有削减他的风采,缓缓转头,眼角噙笑,转腕间,不知何时多了一把折扇,“叭”的一声,干净利落的打开,遮住了大半张面孔,眼波流转,流连在席间,折扇缓缓拉开,眼角收回目光,垂目,尽数闭关了眼中的万千潋滟。白暂的手臂,管葱般的手指,不需要任何装饰,红衣相映便是极致。

思忖片刻,抬眸,眼中落入万千星辰,星星点点入眸,眉目一动,转出万般柔情。启喉,字字掷地有声,不愧是这名动世间的压轴戏场,一舞一唱,似是撒出了漫天的花瓣,有人传:他亦是下凡的花仙。

红衣转啊转,转出一朵盛开的红荼,衣袂蹁跹,一层层飞扬跋扈,留下模糊不清的戏子面孔,恍惚中,戏子似是一笑,抬手拂面,拎起面纱,抛向房梁,然后,戏子背对席间,转身,扭腕,定场。欢呼声中,面纱缓缓落地。隐约间,花瓣落在发梢,落在酒盏里,漾起涟漪。他抬足,走向幕后,他的使命,又一次完成了。

卸下妆容,洗去胭脂,他依旧是那个世事懵懂的孩子,仅此而已。

摘下繁重的头饰,取下那个白里透光的玉步摇,芊芊玉指将它拈起,抚摸着上面的纹路,感受指尖末端的冰凉,肩上还未落下的花瓣悠然飘落,他噙着笑,微微晃着头,细不可闻的哼着小曲儿,若是旁人见了,定会赞叹,那又是另一番风景。

红色,依旧与他相衬。

教师点评:一头青丝、一支金簪、一袭红衣、一折羽扇,道具之简,可窥一斑,也恰恰是这么简单的道具,却表演出了出神入化的场景,使看官沉迷其中、各具情态,唱戏之人的表演技艺之高超已不言自明了。当然,除了侧面烘托之外,“戏子”出众的技艺的体现还得力于小作者细致的描绘,抓住了极为重要的声、台、形、表这四个部分并将其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古风古韵十足的语言,成功表其意、传其神,可谓匠心独具。不光如此,“幕后——台前——幕后”的结构方式,前呼后应的照应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尤其是幕后的结束,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亦令人对传统艺人保有了更诚挚的敬意。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