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入圣域者

三年级 写人 980字
2024-04-26 22:45:03

——读杜甫小记

杜甫,一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杜子美,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想起杜甫,信息便犹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我们对杜甫的诗作是如此的熟悉,但对他的一生知之甚少。我们亲切地将他称为“诗圣”,自以为读懂了他诗作背后所蕴藏的精神。

裘马轻狂望五岳

幼时,杜甫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我心中,仿佛一个豪爽的侠客,一介素衣,做立于青山之巅,手执佩剑,极目远眺,衣袂飘飘,潇洒不群。我想,他一定年少轻班,行走江湖,正义凛然,劫富济贫,足迹所至,众人赞美感激不绝。

壮志豪情,裘马轻狂,这是我初识的杜甫。

国难当头著吏别

后来,我读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诗句。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固然耳熟能详,“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却更为真实动人。读着杜甫这时的诗篇,我仿佛亲历了人民的痛苦,看到了“白水墓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惨绝人寰,不由得想到那官僚们“朱门酒肉臭”的享乐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杜甫欲帮助人民,安定天下却有心无力的复杂心情。再看杜甫,他却也并不怎么富足。他是这么描述的:“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可见,杜甫本人这时的生活也捉襟见肘。而在这等情况下犹能心怀人民的苦难,更为难得。

不顾衣褴褛,犹为民申冤,这是我再识的杜甫。

身居茅芦念庶民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杜甫在流亡到成都后,已经建起了草堂。草堂的生活,杜甫这样形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疏懒得“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但是,我们也看到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听见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誓言。杜甫在如此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仍能念及人民的痛苦,这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我渐渐读懂了杜甫。

杜甫,他不似王杨卢骆的锋芒毕露,不似陶渊明的超然世外,他不若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亦不若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洒脱。可是,他有那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的心。尽管生活困顿,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从那关心时政,切察民苦的心中,流出感人肺腑的精彩华章。

杜甫,如一本书,我翻开它,可是了解得越多,越觉得,穷其一生我也不会读懂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