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一次,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罗素是英国哲学家,请鲁迅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给他夫人评了分:拟給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未尾句议论2分;其佘的85分给罗素。鲁迅在评分的短文中诙谐地指出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因而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成了名副其实的“罗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一个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习作的小事,却使我深有所悟。借鉴是需要的,但绝不能舍弃自己,一味生搬硬抄机械模仿。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辟自己的路。
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生搬硬抄、机械模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人。那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燕国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便赶快去学。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处不仿。但邯郸人之众,姿态之多,使那个照搬照抄的燕人不仅没有学会,最后竞连自己原先怎么走路都忘得一干二净,只得爬行回家。
当然,一定的模仿、适当的借鉴是必要的。小到吃饭走路说话,哪个人不是孩提时向大人模仿、借鉴来的?即使长成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仍应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这借鉴,就是将别人的有用的东西经自己理解消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创新的能手。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借鉴了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写成的,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那篇名作是中国的特产、鲁迅的手笔。
古今中外无数的创新者也都是这样,学习前人、他人的成功之处,又不满足,不断刻意求新。袓冲之不“倌古而疑今”,不“虚推古人”,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改前辈何承天《元嘉历》中的许多错误,才编制出当时最好的历法《大明历》。哥白尼从波兰到意大利,多方求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三十多年悉心观察验证,彻底推翻统治全球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天动学说”,创立了举世震惊的“地动学说”。李四光起初就学于西方地质学,后来遍访神州大地,推翻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地质的理论,和全囯人民一起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鲁迅评分的事过去半个多世纪,当今社会已进入新的时期,改革、幵放的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使我们这个千年古国再度充满生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僅得如何去借鉴和创新。譬如广东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加上灵活多变的特殊政策,学习和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使经济不断发展,于是不少省市地区纷纷效仿。结果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些地区却仍停滞不前,甚至适得其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前者吸收了广东成功的经验,并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开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后者盲目照搬,不顾实际情况,不求发展创新,只知依葫芦画瓢。
因此,今天重温鲁迅评分这个小故事,无论是对个人的学习、工作,还是对我囯对外开放、引进技术,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开辟出自己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