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观后感

三年级 读后感 1223字
2023-10-06 07:12:13

所谓好事多磨,经历了艰难的延迟一年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终于于2023年9月23日晚举行了开幕式。

光阴如梭,这是亚运会第三度花落中国,前两次分别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亚运会首次光临中国,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于中国而言自然意义非凡。

彼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发展道路上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前一年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整个国家亟需以亚运会为契机,凝聚起国人的爱国之心,形成强大的合力。

同时,以亚运会为窗口,向全球展示中国的风采,更好地融入世界。

因为身上背负着太多的期待,比如承担着为国争光的重任,或者改变个人命运的寄托等,中国的运动员给人感觉总是一副亚历山大心事重重的样子。

尤其获得金牌后那种痛哭宣泄的场景,令人心疼不已,不胜唏嘘,直到这一刻,终于可以卸下所有沉重的包袱!

走过岁月,经历积淀,无论是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还是观众,对待国际体育赛事,中国人的心态早已今非昔比。

当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的高潮部分出现在中国队入场时刻。

中国队排在运动员入场式的最后一个压轴登场,一身蓝白配的礼服格外吸睛,顿时吸引了全场关注的目光。

当然,服装起到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真正关键的还是运动员自身流露出来的精气神。

展现在镜头前的中国队运动员男帅女靓,手中挥舞着五星红旗,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迈着从容的步伐款款走来。

面对镜头,她们或比心或摆出剪刀手造型,更有甚者,立马扮起了鬼脸,显而易见,她们的心态是非常放松的,脸上的笑容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对待大家也是很热情的。如同脱缰的野马自在,在属于他们的草原里尽情的奔跑。

观众们在看到他们那一刻,爆发了全场响起震耳欲聋的掌声。

年轻人的自由、洒脱、随性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需要刻意的压抑束缚,做最真实的自己!

毫无疑问,她们沉浸其中,真正享受这一时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杂念。

几十年过去,中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1990年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体育赛事终于回归它最初的本真和纯粹,不需要背负太多其他的东西。

这一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25岁,意味着绝大部分运动员出生于2000年前后,此时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开始有能力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下一代,而不需要首先考虑温饱问题。

成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这一届运动员身上承载的东西少了,不需要过多考虑就业、赚钱养家糊口等个人现实问题,他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为自己而战,单纯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乐趣。

曾经,运动员被赋予了太多象征意义,为了国家为了家庭,“责任”二字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心头,反而失去了运动的初衷。

而今的新世代运动员没有让略显不堪的过往延续下去,他们成功开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时代,无拘无束,向外界传递出中国年轻人朝气蓬勃,阳光活力的形象和气质。

这样的一种软实力难道不是对中国最好的宣传和推广吗?

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迅猛增长的国力,没有国家的发展,哪来个人的美好幸福生活?

教师点评:杭州亚运会是近段时间的热点,小作者紧跟时事,分享了自己观看亚运会后的收获与感悟,文章主题积极、独到,带给了我们力量与启发。但作为“观后感”,“观”与“感”是相辅相成的,而文中用了太多笔墨来叙述“前情提要”,“观”的内容过少了,不能看出“观”的情况,导致“感”失去了支撑点。写观后感应该从写好“观”开始,迈好第一步,再由“观”拎出感受点,也就是写感受的落脚点、出发点,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最后集中精力、笔墨写好“感”,这个“感”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感受,也是读者应获得的感受,因此要体现深度。小作者还需多多努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