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眼前显现一片绿意盎然,每当耳边响起一阵鸟鸣,每当脑海中闪现那张可爱的面孔,我就会想起那片竹林,想起那个民族,想起那些可爱的大熊猫,想起那本书——《竹海寻踪》。
《竹海寻踪》由曾维惠所著,作者在书中描绘山河之美,抒写家国之爱。《竹海寻踪》记叙了发生在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的故事。羌族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还可以和国宝大熊猫做邻居……在这本书中,我体会了羌族的特殊语言,认识了口弦,知道了羌年,看到了作者的童年。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就叫大熊猫呀。大熊猫,我叫你日玛祖特好不好?”这是作者与一只野生的大熊猫的对话。“是的,我们都是这片大森林的主人,这是爷爷给我们讲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这片大森林’这个想法也早早地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这是作者在一次在山里头转时所想的。不难看出,作者已经与自然为家,与大熊猫为邻居和伙伴,甚至用自己的文字,向更多的人发出请求关爱与救助的呼唤。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小就慢慢懂得,并且开始学会以大自然为家,与鸟兽为邻,和昆虫作伴,并且用自己的爱心,编织成守护大自然的苗圃和美丽花园的栅栏,甚至应该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啊,大自然是地球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为了自己而去伤害它,而是应该去欣赏并保护它。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勒斯曾说过:“一只被打死并被做成标本的鸟,已经不再是一只鸟了。”因此劝告孩子们不要去博物馆里寻找自然,而应该让父母带着他们去山野、公园霍海滩海滩等,真正的大自然里寻找自然。平时观察花草树木、水果,看看小鸟飞翔,听听虫鸣……这都是寻找自然。记者在书中所写的自然观察记录,也是通过学习、观察、积累,才能写的如此细致。如果作者对着标本记录,写的就不再是自然。例如:你写一篇小狗的作文。记录一条真实的狗肯定生动于对照图片写的。
从在文中描写羌族文化,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羌族文化的自信与骄傲。从作者渴望想成为熊猫人,可以感受到作者渴望帮助家国和对家国的爱。
你们也快来阅读这本书吧!我希望借助文学的力量,让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