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昆明的雨》读后感 许多人都说,人的记忆就像一块消了磁的硬盘,如果不加以深刻,那么就会慢慢被抹去。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昆明的雨》却有力地回击了这个观点。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离开昆明几十年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但文章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明:昆明人家门前用于避邪的仙人掌,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菌子,娇娇的女孩子和她们卖的黑红黑红的“火炭梅”,有人情味的房东送来盘子里盛的满满的缅桂花,以及那个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坐在莲花池旁的小酒店观景的午后。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他所评价的那样,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份感觉,不仅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反而浓郁地竟透过了平平淡淡的文字,将汪曾祺先生和读者一同带进了那年下着雨的昆明,同以前的他一起重新度过那些时刻,以以前的视角再看了遍让他想念的雨中昆明。即使从没有去过昆明的我,也被这份情深深吸引和触动,开始情不自禁地怀念那些人事物,有了浅浅的酸酸涨涨的难过。
汪曾祺先生只在昆明待了7年。7年看似很长,但在他七十几年的生命中就显得微不足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几年的时光在他的记忆里如此深刻,使那些短短的时光里盛载的感觉能让这么多人共情?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在这7年的短暂时光里,真真正正地度过了充盈的生命。
有人会问:“度过的时间跟生命不是一样的吗?”,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大哲学家塞涅卡在《论生命之短暂》一书中说“‘我们真正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的确,剩下的都不能算生命,最多只能算是时间。”。世界上的人有人成了贪欲的奴隶,有人被无用的工作默默消耗,有人在庸碌懒散中虚度时光,这样的人,等死去的那一天,回望这一生却只能看到飘渺和模糊。他们从未为自己而活,用“早死了”描述才准确。
而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时光,是活着的。他看到了生命,生命也在他的周围。就拿那个午后的时光来说,他坐在酒馆里静静观景出神,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摒弃了一切吞噬着生命的琐事与杂念,只为自己而活的悠闲。所以,在这短短的时光中,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生命———那些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的鸡是生命,院子中那株大的木香花也是生命,甚至,每一滴落下的雨水都是生命。在真正度过的生命中,处处都是生命。生命在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里,在数不清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里,在沉沉的雨中,而一齐涌到汪曾祺先生的心中。在这一刻所感受和接收的磅礴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时间而消散,因为它永远在心里,滋养着每一寸神经。即使时过境迁几十年,想起时,依旧明亮、丰满,又使人动情。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读者能够轻易的与这篇文章共情。人们总是怀念儿时的时光。因为在小时候,还没有被琐事缠身,没有忙忙碌碌到已经迷失了自己的生命。每个人总有真正活过的时光,只是长短不同而已。《昆明的雨》中的那份文字中蕴含的生命的美好,总能激起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生命的共鸣,让我们再次沉浸感受过往生命的存在。
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到过几年就怎么怎么样,可是你凭什么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一天?生命终结时才想要开始真正的生活,这未免太晚了。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可以经常忙忙碌碌,可以偶尔琐事缠身,但是在少数悠闲的时光中,要为自己而活,去感受时间长河中的生命,去亲近一棵草,一朵花,一滴雨,它们都是生命,都可以深刻在你的心里。这样,即使时光短暂,生命依然充盈。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有自己的思考,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文章感情真挚,感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