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的人

三年级 读后感 1337字
2023-02-04 10:56:13

⁻⁻⁻读《围城》有感

心理学上有种酸葡萄效应: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以此消除紧张,解除内心不安。钱钟书先生也谈葡萄:两种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两种不同的选择,追溯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于是,钱老借山羊胡子哲学家的口说出,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吃到的总是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吃到的总是最坏的。但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剩下回忆。以普通读者的冲动来自我代入,难免垂头轻叹,选择似乎怎样都避免不了遗憾,而明知遗憾去做选择,又显得无力与沧桑。

《围城》里大量精湛、妥帖、生动而充满灵性的比喻让人无所遁形,以致不得不暂时脱下伪装的外衣,开始审视自我。初读来,总觉方渐鸿在落日余晖中顶着一纸假博士文凭,孤高不逢迎,虽有伏笔,也算前途光明,在几位女性中周旋,在几份工作中挣扎,最终在一段支离破碎的婚姻中黯淡平庸,实属滑稽讽刺。他无用,却又本心不坏,再来审判批斗,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也是生活围城里的一环。“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太多时候因为身在此山而不识此山,然后在摇摆不定中磨掉斗志,被动接受自己的平庸。

然而转念思之,主动权握在吃葡萄的人手中,希望与回忆都不应成为选择的桎梏。身处围城,同样可以主动去突破精神的困窘,去抗击命运的围城。

多读书,读好书。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用古今书籍将厚重的文化、辽阔的土地、长久的年岁浇灌心间,待田中开出智慧之花,万物蕴藏于此,经天纬地,纵横驰骋便不在话下。又如培根所言:“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或怡情、或博彩、或长才,读书皆以四通八达之势滋人成长,开茅塞,除鄙见。从现实角度看,阅读似乎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这就要求加强读者与书籍之间的沟通交流。读书当有选择。好的文章兔起鹘落,顾盼有致,也能安贫乐道,和光同尘,读一本好书,胜过万本无病呻吟的快餐文学。读作者峭峻的风骨、惊人的才华,读其放入书里的纯真痴气与漫天繁花,去寻觅到书中的灵气,明辨之,采撷之,突破精神层面的困顿。

多行路,行路难。冬奥焦点人物⁻⁻天才少女谷爱凌,以让人难以置信的1620一举斩获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而她毫不避讳坦言此前她从未进行过该难度训练。从各大采访中,可以窥得一点秘诀,她的成功无疑不是偶然,强大的心态,高度的专注,不迷失在价值参照中的稳定内核与绝不畏难的前行勇气让她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人间或有难行路,也曾专寻难路行。难路多艰险,凋朱颜,吾止也,故花开对岸,英雄难逃气短。难路度关山,纳河川,吾往也,则看遍山河万千,莫问君来晚。早前总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探究行路原则,追求行路的意义,然而行路本身就饱含深意。沿着梦向前走,一步一个脚印,勇敢坚毅,时而获觅途中景色,发现热爱,再用能力撑起野心,总会等到专属自己的柳暗花明。瞻前顾后,过分畏惧路途的荆棘,往往会绊住双脚,会深陷泥淖之中,无法自拔。所以时常白诫,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躬行践履,然后城墙不攻自破。

酸甜最为正常,不去思考生活的标准答案,立足当下,享受未来。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独特,语言生动,见地独到,情感细腻。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