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歌灵动,桂花如斯一一读《桂花雨》有感

三年级 读后感 1463字
2022-12-24 07:44:10

读罢一册故事,但看扉页上绘着的浓绿衬鹅黄,花香浸墨香,隽永如诗行。掩了书页,却盖不住我心上的思潮翻涌。

初读曹文轩的《桂花雨》,只觉文学之美漫溢。读完方知,原来一个故事即便不加刻意为之的情节,平淡的文风同样能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作者以匠心编织纯美与感动,正如小园香径独徘徊,更有奇葩怒放,旅途虽短,因此却值得频频回望,啧啧赞叹。

婉灵是个羞涩腼腆,温顺踏实的女孩,却因为众人对私生女的身份偏见遭受冷落。不同于同龄娇俏如花、任性开放的女孩,她更像颤颤巍巍地开在尘埃里,哪怕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也并无多话。起初,面对众人的冷落,她幼小的心灵尚能燃着对友谊的向往,日复一日地期盼着能得到接受。可是,当她小心翼翼地藏好羞涩,一步一忐忑向人群踌躇而去,那些熟悉的面孔上,落在她身上的眼神如同蜻蜓点水,俶尔匆匆蹿离。她内心仅存的火焰就此被冷漠的眼神浇灭了。将思辨的眼光置于婉灵和其他孩子们之间隔着的那道鸿沟,不由得谩自嗟叹。孩子们没有力排众议打破屏障的勇气,更愿意安于现状,受定式思密维和刻板印象的奴役。倘若有一人发声,打破沉寂,唤醒其他人对事情本身的思考和判别,或许可以扭转僵持的局面。真的是该怪婉灵缺了一份果敢吗?还是需怨孩子们少了一点善良的勇气?

这让我联想到近年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那令人听罢不寒而栗的一桩桩一件件,大多数都是由两三主谋者兴风作浪而起,却能在潜移默化中伙同其他学生欺凌孤立无援的弱者。往往不为多数的主谋者本势单力薄,之所以气焰嚣张,其底气主要来源于其他人的附和或沉默。其中助纣为虐者有之,隔岸观火者有之,唯独挺身而出者几乎凤毛麟角。盲从者的戾气本至于不深重,却为了追求安稳而沦陷于利己主义的漩涡,用事不关己的借口撵开主动伤害的负罪感,殊不知早已成刺伤别人的剑刃。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归根到底反映的是善良的残缺。

契科夫曾言道,“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诚然,人云亦云只是掩

盖冷漠无情的面具,它或许能暂时帮人们保全眼前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如白蚁侵蚀朽木一般腐蠹人心。当道德观念形同虚设,人沦为一具没有感情的行尸走肉,这与死亡又有何异?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则有人深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断言最好的方法是以牙还牙。实则不然,一味的报复,只会使人在仇恨的沼泽愈陷愈深。在曹文轩慧笔之下,就有人物事例可供参考。长腿二鬼因自身卫生习惯差,每逢摇桂花时就被排除在外。他因此心里怨气郁结,遂行损人损己的勾当——一把火点了见证小村百年渊源的老桂树,以示报复。如此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的行径,非但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反而更添反感。由此可见,通过打击报复寻求内心的平衡,而任凭品格流落,最终只会抛却初心,众叛亲离。

反观同样遭遇的婉灵,在黑暗的深渊中,却仍能细细把微弱的星光擦亮,编织成浅浅的白昼,映亮自己,焙暖他人。即便受到众人排斥,连摇桂花都向来和她无缘,她对小村、对同伴、对老桂树的情结始终如一。在桂树着火而无人营救的危急时刻,昔日不悦的过往皆抛之脑后。

“当她双手提着满满一桶水往桂花树下跑去时,若有人看见,怕是谁都无法相信:这么一个瘦弱的女孩,怎么能提起这满满一桶水并且还能奔跑呢?”品读至此,几番动容。平日弱不禁风、一语不发的女孩提起水桶那一刹的决心,必然是比这桶水还要沉重得多的。婉灵以善良为光,以勇气为热,烟火淬凡心,夜的枯灯一盏一盏重燃,交织成融融日光。

勿因未候日光暖,擅自轻言世间寒。纵然身处俗世,熙熙攘攘之中淡漠路人居多,但也不乏默默馈赠善良的身影,宛如苍茫夜幕间繁星点点,汇聚则沸,分散不息。只要你我初心不被蒙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亦能有星辉万丈,暗夜不再。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故事的尾声里,婉灵终于如愿以偿,和同伴们不分你我地挤在一起摇桂花。彼时,小女孩的眼睛和老树一起下着雨,清泪掉下,惹上浓香。

两指间寥寥书页虽薄,却在我心上镌刻下印记深深。桂雨何如?应是婉歌灵动,一阕歌词不长不短,善良二字恰好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