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然于文气,粲溢于念情

三年级 读后感 1463字
2022-09-14 21:04:38

斐然于文气,粲溢于念情

——读《洛神赋》有感

自初次读《洛神赋》至今已半年有余。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想写一篇观后感,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它吸引我的地方太多了,我什么都想写,却害怕写不好;再有可能,我的魂已经留在了洛川了……

——题记

记不清从什么地方读了《洛神赋》,只是很早就听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但自从第一次读了它,我就不知道又读了多少遍;又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将自己置身于洛川,想像当年曹植梦中的洛神。

一次去洛阳的归途。当曹植人困马乏歇息片刻时,迷离于洛川之间,看到了一位绝世丽人。问手下是何人,手下言曾闻河洛之神宓妃,方才若此,愿闻之相貌。于是,曹植在此进行了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描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言一语中,不乏对洛神惊艳的外貌、体态、言行的描述,爱慕之心溢于言表。于是曹植“心振荡而不怡”,又“无良媒以接欢”,只能“托微波而通辞”,借水波来表达自己的爱意。片刻,解下自己的玉佩向洛神发出邀请,诉说期待之情。又担心受到洛神欺骗,只能“申礼防以自持”。尽管曹植当时正处于极度压抑和惶恐之中,却极尽描摹之能,用典雅清丽的辞藻和长短变换的句法,刻画出优雅而灵动的洛神形象,令后世每每读此,无不惊呼于洛神之美。而那种内心饱含爱慕,又惧怕受神之骗的心情,或许只有曹植自己内心才能真正体会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植自见到洛神那一刻始,就已深陷其中了。

洛神被曹植内心深处的爱意感动了,开始“徙倚徬徨”,在水上徘徊。“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叫来了南湘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在水上游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婀娜的容姿,令曹植似乎忘记了其它的全部世界。

然后,洛神离开了洛水,回归天庭。曹植内心极度悲伤,几乎断肠。他哀伤于今后或许再也见不到洛神,再也不能有此良会,“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又恨人神殊道,人和神的爱情终究没有结果,只能独自哀叹,无可奈何。

世间不可能所有事都顺从自己的意愿,曹植和洛神虽然都爱慕着对方,但必然不能在一起,这便是人和神的无法改变的距离。人就算再爱慕神,神再喜欢人,到最后必定是一段悲伤的故事。曹植尽管在文章中,在与洛神相会时毫无保留地吐露心声,但终究相隔异乡。又或许,洛神并没有听到曹植的吐露,所有的一切,都是曹植想像的。但不论如何,曹植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古往今来感动了不知多少人。

最后,曹植回到了现实,面对刚刚与洛神相遇的不舍又不得不接受。将情感寄托到想像当中,回过头来,除了愁绪好像没有别的东西。想要再见到洛神的形态,只能乘舟往上流寻找。他抚着洛川流连忘返,心中的思念化作了又一缕缕爱慕;入夜时念念不忘,身上沾满了寒霜直到天亮。曹植命令随从出发,踏上东归的道路。策马扬鞭之时,又盘桓左右,醉情于此,不忍离去。

这首赋作最吸引我的,是它细腻复杂的情感表达,始则“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继而“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终于“恨人神之殊道兮,怨盛年之莫当”,在踌躇犹疑之际充满了强大的内在张力,寄寓着无尽的哀怨悲戚,因而千载之下犹能扣人心弦。我想,无论洛神是不是真的被曹植感动了,至少曹植的那份对洛神发自肺腑的爱慕之情,是世人所明白的……

张轶轩

2022年6月27日凌晨

我想这篇文章想了很久很久,却依然毫无头绪,但我对《洛神赋》太喜欢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写。如今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写了它,我很害怕愧对于我对《洛神赋》的情感,因此我担心自己写得不好,所以有些诚惶诚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