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的田野、饥饿的人民、频繁的战争...无数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跻身历史的舞台。一九三六年,三十岁的斯诺怀揣着对中国的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孤身一人踏上红色苏区,寻找着背后的真相。
斯诺有着旁观者的冷静、客观和幽默有趣的文笔。他从光明走向黑暗,将一个众人皆知的红色中国带到了世人的眼前,留下一本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初读《红星照耀中国》,我认为斯诺是一个具备优秀记者的专业素质,有独立思考和观察的能力,勤学好问的记者。他的语言文字表达很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也没有过多的夸张描写,但是他笔下的人物却给人一种眼神坚定、有血有肉的现实感。不论是伟大的人物,亦或是平平无奇、一笔带过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栩栩如生,生命仿佛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
其中,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万里长征。《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使我感慨万分,红军们走过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的路程,翻越亚洲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河,却仅仅用“只等闲”三个字来描述,正如书中写的那样,“冒险、探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发狂和欢庆、遭难、牺牲和忠心——一切都像一种火光似的,照耀着这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可见当时的战士们并不感到恐惧,他们不会承认失败,永远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两军相争勇者胜”,飞夺泸定桥是最能体现红军们坚韧的历史事件。十六条特别粗的铁链,横在河对面的两边,钉在岩石下面,桥上的木板已经损毁了一半,只剩下光溜溜的链子,伸向河中。为了占领下这座桥,30个勇士自告奋勇,请求拿他们的生命冒险,他们像敢死队一样,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他们的胸膛,千疮百孔的身体不停地涌出鲜血,像雪地里盛开的红梅般刺眼,血液渐渐流淌在铁索上,一个个人在眼前倒下的场景不断在脑海中现出。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下来。红军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屏障,为身后的队友们扫除障碍,铺上一个拥有希望的道路。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我,在吹响胜利的号角前,他们绝不退缩!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他们是我们永远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永远的目标。他们坚韧不屈、不懈努力、勇往直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