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乌托邦的人总是沉沦于现在之中;没有乌托邦的文化总是被束缚在现在之中,并且会迅速地倒退到过去之中,因为现在只有处于过去和未来的张力之中才会充满活力。”
——题记
小说的主角是一名少女陆秀米,他的父亲陆侃是清朝的一位官员,在罢官后一直在家中修养并且隐居于山中。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带着一个箱子失踪了,留下了许多离奇古怪的东西,其中最神秘的是那个瓦釜,好像可以预示着人的未来。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革命党人张季元闯进了这个家庭,一些变化悄悄地在陆秀米的内心开始发生。
张季元作为小说的一位主要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后来被反革命所杀害,而秀米被强人掠到一个孤岛上,但是她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并且沿着张季元的足迹,走上改造世界的道路。
格非用了20多万字,将这个故事叙述得神秘莫测。然而剥开如迷宫般的文字外衣,我们可以依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隐藏在故事里的主旨:格非试图清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中国人内心那种乌托邦情结,以及付诸实践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那个时候的革命人士,想要将世界改造成一个大同社会,不愁吃不愁穿。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并没有考虑到国家实际与社会面貌。大家的思想都跟不上的话,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因为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的力量才可以成功。这篇文章,埋下了很多的伏笔,让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学会仔细去思考,去回忆以前的故事情节,我觉得这种小说也可以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很适合我们去阅读。
看完这本小说,花了我不少的时间,正是因为它的引人入胜,才会使我这么着迷。我觉得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秀米革命要被抓时,她那个才几岁的儿子,一看到拿枪的人,连忙连滚带跑地去通知妈妈。但是没有来得及,最后在无情的枪子中倒在了地上。虽然他只是个孩子,平时有点傻傻的,但是他不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的妈妈抓走。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与无惧,在枪林弹雨中,他并没有害怕死亡,而是害怕自己的妈妈离开自己。看到这里,眼眶不知不觉就模糊了,小孩子是至纯至亲的,他们流露出的就是真感情。
这本书是江南三部曲之一,用真实的文字将社会的种种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当时人们思想落后,封建顽固的特点。将社会的黑暗也如画卷一般呈现出来,值得我们去深深的思考,值得我们去领略。
在古人看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完全可以倒过来解读的,一个读书人可以穷困潦倒、可以无家无业,但是不能没有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秀米他们作为革命党,正是将自己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们,但他们,却是被“人们”所杀。可是没有他们这一些革命者,又怎么会有我们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呢?而我们,作为新生代力量,难道不更应该为了社会而捐出自己的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