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流不息,留下的匠心精神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有这样一群人,做了时代的遗民,他们伏于案前,行于荒漠,藏于坊中,于岁月吞噬之间以“匠心”守心中明月。
何为“匠心”?从都江堰、清明上河图到今朝蛟龙号、北斗三号系统等作品的横空出世,无一不是“匠心”的体现。“匠心”是坚守聂鲁达“贫瘠土地上的玫瑰”,“不畏浮云遮望眼”,在“东西南北风”中摸索前行。
“匠心”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品质。随着“快节奏”式生活的入侵,人们逐渐习惯以吞咽碎片化信息去代替咀嚼古典经籍,“快餐”方法带来短时最大利益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浮躁之风。另一方面,在“内卷”的背景下,多数青年人选择“躺平”,选择一种消极的方式埋没自身创造力。“匠心”渐渐成了少数人的匠心,成了个性化的标志。
因此,承“匠心”势在必行。有国家的引领,越来越多青年开始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快生活”中找寻“慢姿态”而感受工作的意义与幸福;有了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人不以“名利前程”为目的,积极投入建设之中,埋头苦干,钻研自身,“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致力于乡村改造”的事例不再成为热点;有了时代潮流的推动,越来越多人开始踏入找寻“非遗”的征程,在琳琅满目的世界中,坚守王维在西江月中所言的“纤毫物欲不相侵”的本心。
诚然,传承“匠心”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在国家的引领下,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匠心”是否能不再成为个性的焦点?与此同时,青少年自身还应敢于斗争,不当开明绅士、好好先生,身体力行鲁迅先生“向上的车轮”,方能使“匠心”得以赓续。
“此后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当承“匠心”守一方明月,静心悟道、勤修其身,方能稳扎稳打、精工巧琢,在时代棋局之中赢得荣光与胜利。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真实,语言生动,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