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个“安″字,已是极丰富的,字典里会有很多的意义,最明显还是儿时便有的记忆。“安″,自有平安、安定,对现实满足的意味,衍生的词组更是犹如大千世界一般丰富多彩。
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疑问,也不说“逸豫可以亡身″的警策,单说有着民族特征,已汇入国人的血液的一种情结——安土重迁。
在一个地方住得惯了,单那一种留恋已是不肯轻易迁移了,这已是一个很难更改的事实,是民族心理的一种积淀,看流传下来的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便看得出那一种不舍的恋情。是啊,出外的路是很难行的,人们常说: 人地两生。出外的无着无落,人们守着自己的故里,是可以按着日子过日子的,几乎什么都可以应付,什么都可以得到解决。有着一种当地的情结,当地的氛围环绕着,他们就觉得满足,就觉得安心,就觉得日子还可以平平安安地过着,生活可以苦一点,但心仍然安闲,仍然觉得舒服。
这种情结在人们的心中以近乎根深蒂固,撼山易,撼此情结难。
历史可以不去追溯,单单眼前的现实,便足以见得真切。记得在洪水到来之际,一个村落是在泄洪区内的,于是,人们去劝说这一村落的人,快点离开,不要有什么顾虑,国家是给补助的,给重建家园的,也给日常生活用品的。然而,单单就是有人不许,宁死在破旧的草棚,也不愿出来,大哭大闹,舍不下他的家。人们只得硬硬的把他们抢救出来,一间破草房,何故有如此大的魅力,单是一种安土重迁的守候心理,就可以说明了。在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里,老人是最重的,在故里,这种情结是随着日子的流逝,积淀得越来越厚的。
在建造中国伟大的三峡水库工程之际,也有着同样的现象出现。有太多的村庄是在蓄水池内的,以大局为重,是要搬迁的;看国家给予的补助和良好的安置政策,也是要搬迁的;看国家已为他们建置的新的楼房,更是要搬迁的。然而,就是有许多的老人,死死的抱着门前的老树,泪流不止,嚎啕大哭,似是生离死别,他们留恋着那山中贫瘠的土地,留恋着祖先的坟茔。
其实,留恋,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是难以打开的,积淀着的历史,是厚重和不易更改的。
安土重迁,已是一种情结,已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这是历史传统厚重的积淀,是一种留恋和不舍的情怀。
安土重迁,一种解不开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