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早春

五年级 议论文 972字
2021-05-13 19:48:46

雨水过后,草长莺飞。清晨出门,空气中弥漫着醇浓而又清新的生命气息,当我的思绪被春天包围时,所有的灵动都变成了一颗颗、一粒粒互动的光子。她所闪动的美丽,让早春萌生出无数希望与梦想。

春光明媚,似乎更能从片片嫣红、滴滴绿意中感受到万物舒展的快意与开朗,当温润的阳光照透乍暖还寒的体内时,我会感到每个细胞都在跳动,也许,这就是生命在早春中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吧。

自古以来,歌颂早春的诗句数不胜数。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唐代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北宋诗人林逋《杏花》的“蓓蕾枝梢血点干,粉红腮颊露春寒”,到晁公溯《二月》中的“门外春寒数日风,登楼聊恃醉颜红”,哪一首诗文不是三千年诗坛的浓笔之作,又有哪一首不为姹紫嫣红的早春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呢?

在唐诗宋词的百花园中,我特别喜欢柳宗元在陕西灞亭写的《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一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唐永贞元年(公元804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十一年后(公元815年)的早春二月,被唐宪宗从永州召回。进入长安前,诗人回忆起永州十年的逐放生涯,可谓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头两句包含着他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后两句则表述了在这美好的季节,“诏书”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与他一同回到长安,路上景色明媚喜人,驿路花开簇簇的美好景色。长安城外,诗人的激动与喜悦不便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达人之情意,堪称诗中典范。

尽管诗人宦途坎坷,之后又被贬至更为荒凉的柳州,但其“陌上花开,休要错过了赏花的季节,一定要珍惜花开的春光”的诗词意境,却感动着无数后人踏青赏花。诗词告诫着无数的后人:“人生,其实真的不必为暂时的坎坷裹住向上的思想,而是应当在春光中寻找属于自然、更属于自己的愉悦和芬芳。”这不正是我们在奋斗旅途中最好的心灵鸡汤吗?

春天是短暂的。然而关不住的春色却永远透着绚丽,或花或苞,在早春的冷风中绽放,将天地渲染得如同油画一样。初春时节,红花绿染,梅艳桃香,那枝头上的一点点、一束束、一抹抹,是否追忆着柳宗元的唐宋之风,给历史以浓彩,给未来以盛妆呢?

早春如诗,展开了水面上的涟漪,舒展了飞扬的翅膀,早春的艳丽,风清人和、暖煦荡漾,必将给生命注入繁华与兴旺,增添灿烂与光芒。

教师点评: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在文字世界里寻找春天,春之美景都在眼前,一个是真实可触,一个是想象描摹;真实可触的美景为想象描摹提供了蓝本,想象描摹则为真实可触更添了浪漫气息,它们之间的重合与差异产生了美妙的反应,这篇文章便因此带给了我们美妙而独特的阅读体验。作者积累丰富,文学底蕴丰厚,文字功底扎实,从而广泛采撷、准确列举、充分阐述,不仅很大程度上明确和突出了主题,还让文章更具文学性与艺术性。作者还着重论及自己尤为喜爱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融合真切的感受加以解读,让文章有了重点所在,也有了深入之势。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早春”这一角度的选取,既是令文章具体、细致、充实的“妙计”,也是鉴赏欣赏诗歌的有趣思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寻找探究,更专注,也更机敏。带来美妙的体验,美好的享受,以及关于欣赏美的方式,如此看来,这篇文章就如宝藏一般可贵了。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