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雾漫了桃月
有一句歌词流传甚广:“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生活不仅要求物质的充裕,更要求人们内心的富足。何以充盈干涸的心田?唯有诗词。
诗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正如著名翻译家屠岸所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缺乏精神的丰富和优雅。”诗词对一个民族尚有如此功用,何况对于个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应该拥有充盈富足的精神。诗词让屠岸走向了“远方”,成就了他精神上的勃勃生机。我们知道,诗词不只是让人诵读欣赏的,它还能在平淡生活中给予人精神上的慰藉。
诗词使人得以寄托心中的情怀。刘禹锡多次遭贬,最后身居一间陋室之中,他心中有千千万万的结,却无人倾诉。于是他开阔心胸,将自己的潇洒情怀寄托于诗词,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时隔多年,他那份潇洒淡然的情怀仍在诗词里荡漾着,经久不散。
诗词使人坚定志向。恰如李白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周恩来立下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遭逢乱世,周恩来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一生为中华奉献,不忘志向,成为无数人的楷模。
诗词连接着人们的生活与理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出了多少人思乡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勾起了多少人回家的念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激发了多少人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诗词根植在我们心中,是我们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传统诗词却仿佛与新时代价值观格格不入。正如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所言:“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甚至还会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诗词淡出大家的视线,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词不应该被奉上神坛,也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应融入我们的生活中、生命中、灵魂中!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