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又飘香,时间近端阳;
低头思好友,就在水一方;
念念未敢忘,问候送心上;
届时配香囊,佑你永安康;
粽子尝一尝,瑞气满口香。
——题记
小时候有谁知道什么叫端阳?只知道盛夏总有那么一天,太阳火辣火辣地炙烤着院子里娇嫩的小花小草,这时奶奶神秘兮兮地,顶着草帽,从家门里溜出去;我和妹妹变像两只小警犬那样在跑到家门外转悠,不一会儿便碰到回来的奶奶——
“我们闻出来了!是粽子!粽子!”
奶奶微微弯着背,哭笑不得地看着孙女嘻嘻哈哈围在她身边:“呦!就知道你们鼻子最灵,嘴巴也最馋!”
奶奶带回来的其实就是从邻居那儿摘来的箬叶,芦苇叶,棕巴叶,眼看着墨绿,幽绿和美地混杂在一起。加上家里切好的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软绵绵的糯米,少许的绿豆,亮晶晶的咸蛋黄,粽子的原材料算是准备好了。奶奶麻利地收拾好木桌面,将它们一字摆开来,顺手把三种粽叶放到水里滚烫一番,没过几分钟,我便一马当先,拿起筷子,有模有样地像奶奶一样把粽子叶夹起来放到木架子上晾晒。妹妹这时肯定要嘀咕:“哼!姐姐又抢风头了!上一年明明说好是我来夹叶子的!”
等粽子晒干的功夫,奶奶也没闲着,到小道里采些艾草插到门口去;从柜子里取出香囊,从阳台挂到厨房,对这点小事,我和妹妹总是特别愿意跟到后面帮忙。
“好啦好啦,搞定了我们就来包粽子哈。”我们眼前一亮,只见奶奶将粽叶平铺,再卷起来,像尖尖的帽子,三角筒一样;我和妹妹赶紧把绿豆和糯米倒进锅里,手忙脚乱地搅拌起来;奶奶取过勺子,将混好的糯米绿豆放入粽叶间,放了三四勺,筑紧,抓起一两块五花肉,塞进去“咸鸭蛋,咸鸭蛋!还没放!啊!吃不到了……”妹妹突然尖叫起来。“不要这么急嘛,但好像要到中间了才放。”“没事的没事的,都一样!”我眼疾手快地挑起蛋黄,塞进粽叶里。“哎呀,这么调皮,信不信我打你的手啊?”奶奶装作生气地转过头来,却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妹妹也在旁边笑的比谁都甜。
奶奶扎好了绳子,把三角锥形的粽子放进蒸炉上,在下面点了柴火,不紧不慢地摇着扇子,我和妹妹每隔两分钟便要问道:“行了没有啊?可以吃了吗?奶奶便赶我们走:“走走走,你们去看爷爷他们划龙舟比赛,回来再吃吧!”
到了村子的河道边,我和妹妹起初还是哭哭啼啼的,可注意力马上又被龙舟给吸引过去: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叔叔举着船桨齐刷刷地弯腰,使劲地把汐桨往水下划,紧接着又抬起头来,把身子板直,那龙舟便像热带鱼那样轻快的往前直驶;“看!爷爷!”妹妹指着船头那个水手,狠狠地抬起大棒,敲击着鼓面,沉稳有力,船员们跟着节奏整齐划一,飞速地前进着,“对,这就是我引以为傲的爷爷。”七八只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向前奔去,在河岸上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性子,宣嚷着叫喊着,加油声连成一片,水面也波浪滚滚,不计其数的旗子四处舞动,像彩虹一般挥舞,壮观无比。越是接近终点,人们越是激昂,仿佛大地都在摇动,真是“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我们也不由得看呆了:爷爷他们的船应该赢得胜利了吧!
突然一股粽香味钻入鼻尖,回头一看,啊!是奶奶带着粽子过来了!我们急忙冲过去,夺来粽子,激动地拆一下绑好的绳子,拨开粽叶:
哇!晶莹剔透,细长细长的糯米们排列着亮晶晶的绿豆眨巴眨巴着眼睛,肥嫩肥嫩的五花肉,那粽香,直扑面孔,胜似百花满园;我毫不犹豫地啃上了一口,调配恰到好处的油味儿,咸咸的,滑滑的,美滋滋的,真是人间极品啊!我继续狼吞虎咽起来,妹妹也跟着要大快朵颐。这时身穿白色比赛服的爷爷春满面春风的走过来奶奶笑着赏了爷爷一只香喷喷的粽子。
不久夕阳西垂,龙舟赛也结束了,人们各自收拾回家,我们悠闲地坐在河边感受晚风的倾覆,心里特别舒畅,爷爷这时总会讲起屈原的故事,吟诵起诗句来,我只记得这么几句:
“三闾忠贞骨硬,汨罗五月投江。
千年史册载忠良,赢得后人敬仰。”
最后爷爷转过头来,摸了摸我妹妹的脑袋:“你们也要成为像屈原那样的人啊!”
如今上了初中,童年,悄然流逝,爷爷奶奶的白发,也悄然的增多,眼看着他们的腰骨渐渐弯下,心里也不由多了份伤感。“尖尖芦棕溢清香,处处龙舟竞桨”依旧,只是由于粽叶太难找了,奶奶在近几年都没有亲手做过粽子,我们就少了很多乐趣,龙舟赛里,少了爷爷健朗的身影,也没有小时候好看了。让我每一个长大的端阳,多又多了份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