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总是四溢着⼀股稻⾹,沁⼈⼼脾。那是正值秋收季节,⽥野上的稻⼦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灿灿的颜⾊。⽽那时,也是每个⼈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大雁南飞,一个完美的季节开始了。叶子渐渐褪去了青翠欲滴的本色,过渡成了金黄色。当似蝶非蝶的枯叶零星地镶在树上时,就意味着要割稻谷了。太阳冉冉升起,一颗颗露珠在叶尖处颤动着晶莹剔透的光芒,有几滴还在叶尖上打着滚儿,好不生气。我无奈地耸着肩,看着蛇皮袋子和一盒粥,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这都“得益”于奶奶—她一大早就唤我起床,说今儿要割稻谷。
当我来到田边,就看见仲秋的原野被染黄了,坦荡如砥的稻田,一层层的金色稻浪涌向无尽的天边。当我不慌不忙地翻出锃亮而锋利的“弯月镰,刀”时,就已经听见“唰唰”的声音萦绕在耳边了。爷爷奶奶早脱下鞋子,走在肥沃而湿润的田间。奶奶先弯着腰,然后用手抓住一束稻禾,用老式镰刀直击稻根上部,“唰”,撒下一圈白森森的粉末。奶奶的手是那么的有力,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仍然干净利落地割完了一处又一处。
我悠闲地弯着腰割稻禾,可是镰刀就像笨重的石头,怎么也咬不开稻禾。我左手拽着稻禾,右手使劲磨着,它仍旧无动于衷。我甚至把稻禾弯了180度的腰,用镰刀硬生生地割开了一条缝隙,一用力,好不容易才得了一束。
爷爷负责打谷,把谷子放入大箱子,不一会儿就装了一箩筐。奶奶催促我快点儿,不然没稻谷打了。我开始着急起来了,暗暗鼓劲,加快了速度,却还是割不够。赶得我身上渗出了汗,心中不免有些泄气了,转脸向奶奶求助。奶奶意味深长地说:“割禾除了要有耐心,也是要有方法的。割禾时要在黄茎和绿茎之间割断,要掌握好力度,而不是死拽硬拔。”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弯下腰,左手抓住稻谷的中部,右手拿着镰刀在左手下方处齐齐地用力,“唰唰……”我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割禾。一束束稻禾在我手中摇曳身姿,发出了有节奏的沙沙声。看着被割稻谷的面积越来越大,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我坐在田垄上吃稀粥,看着奶奶弯着腰的身影在稻丛中若隐若现。轻风无声无息地拂过,金黄色的稻穗摇摆着,像丝绸般柔滑地荡开,淡淡的稻香和着阳光温暖的气息在空中轻快地打了个旋,钻入我的鼻尖,柔柔地在心间扩散,这应该就是秋的香味了吧!
这也是曾经的“稻乡”与稻⾹烟消云散的象征,象征着我们唯有梦回乡关,回到最初的美好,才有稻⾹四溢⼈间。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浓浓的情感融入到了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文章更具感染力。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